“最有可能得诺奖的90后”,27岁攻克世界难题,纯国产美女科学家( 二 )



不过 , “过于”沉迷生物学的白蕊也面临了偏科的问题 , 彼时的她似乎一心都扑在生物学上 , 对别的学科似乎没有太多兴趣 。 要知道 , 高考是讲究综合成绩的 , 白蕊如此“剑走偏锋” , 很难说可以在日后考上好的大学 。
然而 , 面对学校与父母的双重劝导 , 白蕊却总是显得“心中有数” , 事实上她还真没吹牛 , 在进入高三后 , 她仿佛开启了“过载”模式 , 不仅将此前落后的其他科目全都赶了上来 , 更是在第一次模拟考后一鸣惊人 , 成绩直接来到了年级前十 , 而在这其中 , 她的生物也一直保持着年纪第一的成绩 。

和其他举棋不定的高考考生不同 , 成绩还没出来 , 白蕊就确定了自己要在生物道路上走得更远 。 可就在这时 , 父母和老师却劝她多做考虑 , 其实父母的想法很好理解 , 一方面 , 相比于其他科学 , 生物都是与“活物”打交道的 , 换句话来说 , 研究这一学科很看“运气” , 即便实验操作全都做到位 , 没有成果依然是常事;另一方面 , 我国生物学起步相对较晚 , 而这也意味着白蕊日后毕业 , 很难说能找到一个薪资丰厚的工作 。
而对于老师们来说 , 他们明白白蕊的生物成绩之所以拔尖 , 完全是凭借一腔热血与兴趣使然 , 可一旦进入到大学内 , 生物专业就得成天泡在实验室中 , 无论是学习乐趣还是成就感都会大打折扣 , 根本无法确定性格烂漫的她能否受得了枯燥的专业 。

面对老师与父母的规劝 , 白蕊显然没听进去 , 暑假一过 , 她就卷起行囊进入了武汉大学的生物专业 。 当然 , 老师之前的担心有道理 , 上大学后的白蕊终于理解了生物究竟是一个多么庞杂且枯燥的学科 , 不仅书本上的知识让她第一次有了昏昏欲睡的感觉 , 总是不成功的实验 , 更是像冷水一般屡次从她的头上浇下来 。
也正因如此 , 在多重打击下 , 白蕊也度过了极为迷茫的一段时间 , 直到大三时 , 著名科学家施一公在武汉大学开展了一次讲座 , 才将她从郁闷中拉了出来 。 到此为止 , 白蕊重新找到了学习的动力 , 彼时的她已经不管生物学是否枯燥 , 在图书馆还没开门时 , 她就提早在大门前等候 , 除此之外 , 她也将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了实验室 。

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 , 更何况白蕊的学习能力本身就十分强劲 , 经过一年的苦读 , 她再次后来者居上 , 在大三期末时 , 学习成绩重新回到了年级前列 , 同时 , 她也将目标定在了考研上 , 而在这其中 , 白蕊最想成为的 , 就是施一公院士的研究生 。
可命运再次跟白蕊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 考研结束后 , 白蕊以为凭借自己的成绩 , 进入清华大学已经稳了 , 可谁知 , 成绩出来后 , 她只收到了北大与中科院的2份邀请函 。 对于一般大学生来说 , 这2所学府都是顶尖的 , 随便选择一个都可以有广阔的未来 , 然而 , 就像咱之前聊过的 , 白蕊的个性十分鲜明 , 彼时的她非清华不去 , 也正因如此 , 她决定咬紧牙关 , 再考一年 。

俗话说念念不忘 , 必有回响 , 决定再战的白蕊可以说将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 , 好在大四毕业后 , 她成功拿到了清华大学的硕士邀请 , 与此同时 , 她也成为了梦寐以求的 , 施一公院士的弟子 。
其实从某种方面来说 , 白蕊在第一次没能进入清华时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与顶尖学者的差距 , 然而在她进入施一公的实验室后 , 更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

要知道 , 施一公院士堪称我国生物界最权威的科学家之一 , 他手下的博士硕士们更是“精英中的精英” , 而白蕊在进入清华大学后 , 也确实接受了一次实实在在的打击 。
按照惯例 , 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都要与导师一起开个会 , 报告自己的研究方向 , 然而 , 第一次开会时 , 白蕊就受到了施一公的批评 。 原来 , 白蕊提交的课题是膜蛋白 , 可这项研究的成果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盖棺定论了 , 换句话来说 , 此时的白蕊对前沿知识了解的并不深 , 仍旧没有跳出书本中的知识 , 所以没有抓住重点 。

好在白蕊有一个越挫越勇的性格 , 在被严厉批评之后 , 她开始玩命的查资料翻文献 , 2个月后 , 她确定了RNA剪接体的研究方向 , 并将思路与实验方法都做了出来 。 不得不说 , 白蕊对生物学确实有着很强的天赋 , 因为当她确定自己的方向后 , 一向“挑剔”的施一公都感到十分惊讶 , 并罕见的表示:有什么需求尽管提 , 放手去做就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