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学家颜宁:落选院士后离开清华,却在4年后成为美国两院院士( 二 )


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 拥有着几乎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实验室和老师 , 颜宁在这里受到了悉心的教导和培育 。
2004年博士毕业之际 , 颜宁已经受到了一些科学家和科学杂志的关注 , 她的博士毕业论文 , 关于线虫和果蝇细胞凋亡通路工作机理的相关研究 , 更是得到了美国的“青年科学家奖” 。

收获了荣誉和表彰是对颜宁学习成果的一个最大肯定 , 然而颜宁并没有骄傲自满 , 她反而是在博士毕业后选择了留在美国继续研究 , 进入了博士后的生涯 。
其实在颜宁的心里从来没有忘记老师小时候告诉她的道理 , 也是她当初肯接受学习理科放弃文科的主要原因:那就是报效祖国 。
国家是正确的选择
2005年 , 她收到了《science》杂志给她寄来的荣誉和证书 , 那一刻 , 她就已经想到了回到祖国 。
后来之所以没能回去 , 主要是实在不忍心放弃自己正在进行的研究 , 她的导师施一公教授给了她很大的指导 , 施一公也算是她的学长 , 当时正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教授 。

直到2007年 , 她的课题研究暂时告一段落之后 , 颜宁需要考虑起去留的问题了 , 恰好在她回家探亲的时候 , 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 也是她以前的生物系老系主任赵南明邀请了她 。
“回来吧 , 这里需要你 , 清华也需要你 。 ”简单的一句话就让颜宁下定了决心 , 她就这样参加了医学院的教授面试 , 成为了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 这年 , 她还有几个月才满30岁 。
“回国是完全正确的选择 , 早就想回了只是缺少一个契机”颜宁毫不掩饰地说道 , 当契机来临的时候 , 她又毫不犹豫地抓住了 。
2007年 , 当新的学年开始之际 , 清华的校园里迎来了在当时来说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 她的学生 , 有些比她的年纪还要大 。

再加上颜宁一直以来就“爱玩”的性格 ,学生们常常和她打成了一片 , 有时候她和学生们走在一起 , 她比学生看起来还像“学生” 。
可她在学生们的心里却十分受尊重 , 不仅是因为优秀的履历 , 卓越的知识 , 更在于颜宁教导自己学生的方法 。
她将自己的“快乐学习法”也传递了下去 , 在课堂上 , 她将生物结构图上画上了一副太极八卦图 , 还给一些专业名词起了例如“板砖”、“闷棍”这样的解释 。
不仅一目了然 , 还令人耳目一新 , 不知不觉间就被带起了兴趣 , 除了学习之外 , 因为年纪相差不多 , 颜宁对于学生们的“烦心事”十分了解 。

有失恋的 , 她会去开导 , 还尽量提供帮助 , 只为了这个学生可以重新回到学业上来;也有半途而废的学生 , 颜宁并不是一开始就劝对方回心转意 。
她会讲起自己的故事 , 例如她一开始也不喜欢理科 , 不喜欢自己的专业 , 后来才慢慢爱上的 , 在得知这个学生有着坚定的想法不走科研道路之后 , 她也会予以支持 。
事实上 , 清华的时光更像是一个颜宁“白手起家 , 自主创业”的过程 , 她在这里不仅取得了成果 , 也走向了成熟 。
从试验台 , 仪器 , 试管 , 再到制定方案 , 规矩 , 和进程计划 , 颜宁靠着自己的努力 , 带出了一个优秀的团队的同时 , 也取得了非凡的成果 。

单是关于5个膜蛋白结构功能机理分析 , 她就以独立或者共同作者的身份发表了9篇学术论文 , 其中4篇是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面的 。
2010年 , 关于大肠杆菌岩藻糖转运蛋白的结构机理解析 , 2014年 , 关于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晶体结构和工作机理 , 无数研究成果被颜宁带领着团队攻破 , 其中不乏世界性的难题 。
然而这一切的功劳 , 却被颜宁推脱给自己学生 , 她总是说“因为清华的学生太优秀啦 , 学校也给了很大的帮助 。 ”
实际上 , 背后的功劳绝对离不开颜宁的指导和严格要求 , 首先颜宁自己都对自己十分苛刻 , 经常在实验室里工作到凌晨2、3点 。
有时候到了重要的阶段 , 她可以一连几天甚至几周都待在实验室里 , 困了就躺在旁边睡个把小时 , 然后继续起来工作 。

但她不会强迫自己的学生和自己一样 , 但是如果有学生犯错 , 她会严厉地批判 , 直到这个学生深切而诚恳地认识到自己错误为止 。
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 , 严谨是必须的 , 一项错误就会导致整个研究发生偏转 , 如果没有及早发现 , 等到最后才发现就浪费了所有人的时间 。
2015年 , 她获得了由国际蛋白质学会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 , 随后又获得了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 , 同时还入选了教育部选出的“长江学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