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举两个例子 , 让大家直观地感受一下这个天外来物的超强破坏力 。
第一个是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经典案例——通古斯大爆炸 。
1908年6月30日 , 通古斯地区发生一场大爆炸 , 造成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 , 就是一颗陨落地球的小行星 。 据记载 , 受该爆炸的影响 , 西伯利亚检测到地震扰动 , 远在千里之外的英国也检测到了持续数小时的磁场扰动 。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 , 欧洲南部远至波尔多都出现了白夜现象 。
第二个是早些年俄罗斯发生过的小行星高空爆炸事件 。
在2013年2月15日的时候 , 车里雅宾斯克曾发生过小行星高空爆炸 。 在这场爆炸中产生的冲击波和碎片 , 不仅让人类切身地感受到地外天体超强的破坏力 , 而且还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
更不用说早在6500万年前 , 一颗直径约为10公里 , 质量为100亿吨的小行星不幸撞击了地球(现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东北沿岸地区) 。
如此巨大的一颗小行星 , 当它以超高速运行的时候 , 其具有超高压和超高温特性 , 在撞击地球表面时瞬间形成的炽热火球在冷却时将放射出光热辐射能 , 酷似核爆炸现场 。
根据专家估算 , 这一撞击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万亿吨烈性炸药 , 是广岛原子弹爆炸成功的50亿倍 。 这场撞击造成全球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急剧灾变 , 最终结果是使当时称霸世界的恐龙和其他物种的灭绝 。
无论是当时的地球的主宰者——恐龙;还是当今地球上最高的智慧体现——人类 。 在小行星这位绝对公平的审判官面前 , 那就是真正的万物平等 。 生命的脆弱渺小在这个不速之客面前 , 被体现得淋淋尽致 。
当这个漫无目的宇宙游荡者找到了归宿时 , 结果却可能是致命的 。
NASA实验的重要意义
再回到这次的实验上 , 美国NASA的这项史无前例的试验一旦成功了 , 那将表明人类有希望在科技的加持之下 , 成功的将这位天外来客推远 , 战胜天祸 。 在无垠的宇宙之中 , “差之毫厘”的轨道变化 , 都会带来“失之千里”的运行轨迹 。
成功地改变运行轨道 , 就能让“两者相撞”变成“擦肩而过” 。 而在宇宙中 , 擦肩而过即是永别 。
NASA的这场万里奔袭 , 就好比是将一枚飞镖精准的扎向远隔万千公里的移动靶子上 , 其中的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 执行此次任务的“dot航天器”重大概50吨 , 而它要撞击的小行星 , 是一颗直径达160米的庞然大物 , 体型悬殊不可谓不大 。
对此 , 工程师们形象地打了个比喻 , 说就好像是一辆高尔夫球车 , 撞上了埃及金字塔 。 巨大的体型差下 , 看起来无异于蚍蜉撼大树 。
在此次实验进行之前 , 工程师们的理想预测是小行星的轨道向内偏转 , 运行周期也随之缩小 。 实验结果与预测是否一致 , 现在还不得而知 。
因为检测器的传送的结果还没有传达到实验室 , 所以目前NASA只公布了航天器撞击之前拍摄的十一张图片 。 而当检测器的拍摄结果全部送回地球上之后 , 实验是否成功才能有一个定论 。
星球灾难
NASA进行的这项史无前例的实验 , 代表着人类航空历史历经了一大飞跃 。 但是由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防御的这个过程中 , 其艰难险阻必然数不胜数 。
这场实验中选择的目标对象 , 是一个直径只有160米的小行星 , 对比一些直径超过10公里的大家伙们来看 , 这显然只是个未成年的小不点 。 可以说 , 为了提升这次实验的成功几率 , NASA的工程师们特意选了一个“软柿子” 。
但即使是改变这样一个小不点的运行轨道 , 美国都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做到 , 更不用说一些庞然大物了 , 其中的难度无法仅靠一国完成 。
假设监测到有颗直径超过10公里的大家伙将与地球相撞 , 那么就要在它距离地球极远的地方就开始拦截 , 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使它的轨道变化发生巨大偏差 。
我国采取相应的防御系统 , 以此来应对小行星撞击的威胁 , 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 争取在2025年、2026年实施一次就地撞击实验;
日本探测器飞抵小行星“龙宫” , 为行星科学家提供了针对此类神秘小行星的近距离观测;
欧洲航天局将在未来发射“赫拉”任务航天器 , 来深入研究这次撞击带给双小行星系统的影响 , 并将斥资百亿欧元加强航空探索 。
国际合作
推荐阅读
- 海洋中到底有多少种已知动物?
- 一颗三亿年前的“螺丝”,镶嵌在石块中,史前巅峰时代由此被揭晓
- 世界上所有的动物联手攻击人类,人类能否抵抗住?
- 青藏发现神秘物种曾与人类祖先杂交,赋予人类一项特殊能力
- 企鹅的祖先会飞,为什么它们没有迁徙到北极?
- 肿头龙是一种什么样的恐龙?
- 人类所掌握的所有关于地的信息,都应当成为“无用”的
- 北极出现“史前生物”,对于人类而言不是好消息,科学家担忧不已
- “中国天眼”新成果:发现宇宙最大氢气团,比银河系还大了2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