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兴寺考古记(6):申威隆教你布探方


国兴寺考古记(6):申威隆教你布探方


文章图片


国兴寺考古记(6):申威隆教你布探方


文章图片


国兴寺考古记(6):申威隆教你布探方


文章图片


国兴寺考古记(6):申威隆教你布探方


文章图片


国兴寺考古记(6):申威隆教你布探方


文章图片


国兴寺考古记(6):申威隆教你布探方


文章图片


国兴寺考古记(6):申威隆教你布探方


文章图片


国兴寺考古记(6):申威隆教你布探方


文章图片


听过这样一个小段子:有一位考古专业的学生 , 经过一片草坪后 , 将钥匙遗落其中 。 他竟索性在这片草地上布了若干个方 , 一块一块地寻找 , 果然很快就找到了!
这个故事虽然不一定是真的 , 但是却从一个侧面说明“探方发掘”的重要意义 。

探方发掘是田野发掘的基本方法 , 被广泛应用在遗存密集区的大面积揭露 。 如果遗存面积狭小 , 或者试探性地发掘 , 则可以采用探沟发掘 。2015年11月20日至2016年1月30日 , 我在福建省宁德市国兴寺遗址的考古发掘 , 就是探方和探沟相结合 。 首先 , 在大殿的地基上 , 布下两条东西向的探沟 , 以及垂直的两条南北向探沟 , 用来了解大殿的范围;又在中心区域布设一个14×14的探方 , 待全面揭露后 , 了解下面的情况 。
工人们正在布探沟

工人们正在布探方

1、什么是“探方”?

在正式考古发掘之前 , 会将地面划分为若干个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 以每个方格为单位进行分工发掘 , 这些正方形就叫做“探方” 。
布好的一组探方

探方各部位名称

一个探方基本由主体、隔梁、关键柱三部分组成 。 主体是最重要的部分 , 首先进行发掘;隔梁主要是为发掘提供控制剖面 , 同时方便运土和人员通行 , 清理完主体后才可以发掘;关键柱位于四个探方的交角处 , 地层和遗迹的相互关系 , 可以在关键柱上观察 。 因此 , 关键柱一般最后发掘或保留 。

探沟一般呈狭长的矩形 , 长宽和方向比较灵活 。 它的应用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属于试掘性的 , 二是对大型遗迹的解剖性观察 。
2、如何布方?
选定发掘区的西南角当作基点 , 把发掘区视作直角坐标系 。 布方之前 , 要计算好探方的规格和数量;布方时 , 从基点出发 , 向正北方向引出水平的纵轴线 , 向正东方向引出水平的横轴线 。
工人们正在测量纵轴线

工人们正在测量横轴线

如果我们要布若干个5×5的探方 , 那么沿着纵轴向北 , 每隔4米、1米、4米、1米…引出一条东西向的线;沿着横轴向东 , 每隔4米、1米、4米、1米…引出一条南北向的线 。

最后 , 在每一个十字交叉点上 , 插下一个小木桩 。
工人们正在钉小木桩

3、绑棉线的小技巧
过去布方时 , 每次将棉线捆绑在小木桩上 , 不是太紧 , 就是太松 。 这回跟着福建博物院的林博大哥 , 学了一招 , 在这里按照步骤教给大家 。 不仅绑的紧 , 而且容易拆开 , 简单上手!
第一步:将棉线拉直




第二步:左绕一个环




第三步:右绕一个环




第四步:两环相对




第五步:套在小木桩上(拇指代替木桩)




第六步:用劲一拉 , 就OK!



用这种方法捆绑在小木桩上的棉线 , 不仅越拉越紧 , 而且容易拆卸 , 一看就是专业的!
捆绑好的棉线

【国兴寺考古记(6):申威隆教你布探方】参考书目:冯恩学《田野考古学》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1993年11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