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着这“黑洞”,它就会变大:是眼睛坏了吗?( 二 )



从一张静态图中 , 可以看出动态 , 因为每个像素点都表现出瞬时速度(图片来源:MPIN/Schorner)
这个概念 , 最早是由一位名叫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 Gibson)的心理学家 , 在上个世纪40年代提出 。 在自然界 , 许多动物都有可能利用“光流” , 来判断自己与环境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 , 从而做出有利的决策 , 避免冲撞等危险状况 , 帮助自己生存下去 。
到了21世纪的今天 , 甚至有不少机器学习研究者 , 利用光流来开发AI算法 , 让它们补全一些视频里被遮挡的信息 , 例如水印(或马赛克)后面的内容;或者把某个事物从影片里抠掉 , 露出背景 。

图片来源:Gao et al. 2020
而对人类来说 , 假如大脑为“黑洞”图像计算出的光流 , 与坐车进入隧道时脑海里计算出的光流相近 , 也比较合理 。 很大程度上 , 这并不是bug(漏洞) , 而是feature(特征) , 是我们在漫长的演化历程当中保留下来的、有益生存的一项技能 。
可能只有在面对精心设计的视错觉图的时候 , 我们才会感慨大脑为何这样容易被骗 。 所以 , 要怪就就怪那些有才华的研究者 。 比如“不断扩大的黑洞” , 是一位叫做北冈明佳的学者设计的图像 。 他是日本立命馆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 也是这项新研究的作者之一 。
除此之外 , 他还创作过一幅更有名的作品 , 就是“旋转的蛇”视错觉图 。 当然 , 这也不是一张动图 。

看久了可能会上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