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保护遗传学和演化生物学研究( 二 )


答案是否定的 , 因为这是调查大熊猫种群数量的一个保守估计数量 。
基于现在的科学水平 , 想要得到确切的种群数量 , 可以用「分子粪便学」这项分析技术来完成 , 所研究的对象大熊猫的粪便是有一层薄薄白色粘液的 , 这是它们的肠道粘液分泌后所留下的 , 肠道粘液里含有大量的脱落细胞 , 这些脱落的细胞会伴随大熊猫的粪便排出体外 。 既然有了细胞那就意味着可以从中提取到大熊猫的DNA , 从而鉴定出每只大熊猫的个体 。
举例说明:
在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采集到的245份大熊猫粪便样品 , 经过「分子粪便学」的技术分析后 , 鉴定的结果是66只大熊猫个体 。 但是第三次大熊猫数量调查使用的是传统的“咬节”判定法 , 结果鉴定出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这个调查点的数量是27只个体 。 由此可见 , 分子粪便学是比传统的咬节判定法的个体数量要高的 , 足足多出了39只 。 第四次调查的数量有1864只 , 但是野生大熊猫的实际数量是超过2000只的 , 所以说传统的判定法是大大地低估了野生大熊猫的数量 , 同时也证实了大熊猫种群数量确实是在持续增加的 。

图源:网络
遗传多样性贫乏、繁殖能力弱近亲繁殖会导致遗传多样性下降 ,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会存在一些不良的基因 , 一旦近亲繁殖就会出现更高概率的纯合 , 遗传的基因会存在一定缺陷的 , 所以遗传多样性低会给种群的发展带来局限性的 , 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 相反遗传多样性高就意味着种群有更大的演化潜力空间 , 适应用进废退的生存法则使得种群的演化会更加优越 。
既然大熊猫的数量比教稀少 , 那么它们的遗传多样性也低吗?
答案是否定的 。
胡仪波先生以及他的团队通过研究大量的样品来解释了大熊猫遗传多样性这个问题 , 他们分析了159只野生大熊猫的遗传信息 , 得到的结论是大熊猫与北极熊、眼镜熊等一些熊类动物相比 , 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是高于这些熊类的 , 这表明了大熊猫具备较高的演化潜力 。

图源:网络
误解其中之一认为大熊猫的繁殖能力弱 , 它们的演化已经到头了 , 真的是这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 。
我国圈养的大熊猫有673只 , 圈养的大熊猫有一个优点 , 那就是可以避免近亲繁殖 , 维持它们的遗传多样性 , 让它们更加接近野外大熊猫的质量 。
造成误解主要是因为圈养的大熊猫在繁殖过程中存在的“三个繁殖问题”——发情难、配种受孕难以及幼崽存活难 。
但是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 动物园里圈养的大熊猫已经克服了“三个繁殖问题” 。 由于野外大熊猫幼崽生活的环境与圈养的不同 , 因此存活难这个问题也是不同的 , 野外大熊猫是很难抚育双胞胎的 , 因为它们并不会像其它熊类那样冬眠 , 每天都在山林里爬走 , 觅食的时候母熊猫只会照看一只幼崽 , 而另外一只幼崽一旦跟不上母熊猫 , 那么这只幼崽将会被遗弃 。 与野外的大熊猫情况类似 , 圈养的大熊猫同样也是不能抚育两只幼惠的 , 但是动物管理人员采用轮流喂养双胞胎的方法:每天让母熊猫喂养一只幼崽 , 另外一只由动物管理人员人工喂养 , 通过人工轮流获取母乳喂养的这种方法 , 幼崽的存活率大大地提高了 , 所以幼崽存活难这个问题在动物园里被克服了 。

既然圈养的大熊猫可以成功繁育 , 那么野外的大熊猫又是怎样的呢?
答案是肯定的 。
野外大熊猫的求偶、交配、产崽、育幼等行为都是非常稳定、正常的 。 在繁殖的季节时 , 一只雌性大熊猫通常会吸引到多只雄性大熊猫的靠近 , 当雄性大熊猫聚集在一起时 , 雄性大熊猫就会为了得到优先交配权而互相打斗 , 打斗的结果一般都是体型较大的、身体强壮的一方获胜 , 战利品是优先交配权 , 败下阵来的大熊猫 , 身体和脸上都会伤痕累累 , 恰恰是这些伤痕为红外相机区分出每一只大熊猫个体提供了依据 。
大熊猫的发情期是在三四月份 , 母熊猫一般怀孕五个月后在八九月份产下幼崽 。 大熊猫不会有北极熊或棕熊的冬眠行为 , 事实上北极熊或棕熊的幼崽是在冬眠期的日子里长大的 , 冬眠期过后幼崽已经完全可以独立爬行了 。
但是大熊猫幼崽的成长主要是依靠母熊猫的抚育 , 大熊猫通常只会抚育一只幼崽 , 等到幼崽长到十八个月或三十个月的时候幼崽已经长大成年了 , 此时母熊猫就会将它们赶出家门 , 让它们自立门户 , 从此就分道扬镳 , 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再相见 , 因此我们在野外看到独自生活的大熊猫幼崽通常都是健康的 , 从求偶、交配、产崽、育幼等方面反应出野生大熊猫的繁殖能力并不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