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嫦娥5号”在月球上获“颠覆性”发现


中国“嫦娥5号”在月球上获“颠覆性”发现



科学家在分析了“嫦娥5号”探测器带回的月球物质样本后 , 获得了一个“颠覆性”发现 。

【中国“嫦娥5号”在月球上获“颠覆性”发现】月球 。
科学家在分析了“嫦娥5号”探测器带回的月球物质样本后 , 获得了一个“颠覆性”发现 。
研究人员发现 , “嫦娥5号”带回的样本形成于大约20亿年前 , 而美国“阿波罗”计划宇航员带回的样本形成时间是大约30亿年前 。 这表明在月球演化的较晚期 , 月球上仍然有局部的火山活动 , 表明月球完全死寂的时间要比之前认为的晚 。
科学家对此感到不解 。 有人推测火山活动之所以会比人们之前认为的更晚结束 , 可能是因为月球内部与矿物结合在一起的水含量可能比较高;或者月球内部存在较多的放射性元素 , 可以通过衰变产生更多的热量 。
但是“嫦娥5号”样本的新分析结果却表明 , 这一假说可能不成立 。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 , 至少部分月幔中存在的低熔点物质比预想的要多 , 这可能会导致月幔在演化晚期仍具有部分流动性 , 进而将火山活动保留了更长时间 。
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晶和熔融模拟 , 并将“嫦娥5号”带回的27份玄武岩碎屑样本与“阿波罗”的玄武岩样本进行了对比 。 结果发现“嫦娥5号”样本含有的氧化钙和二氧化钛比例更高 。 这些富含钙钛的矿物是在晚期月球熔岩洋中形成的 , 它们比形成于早期的矿物有更低的熔点 。 而随着它们进入月幔 , 月幔的熔点也被局部地降了下来 。
这一结论推翻了此前认为月球内部能够在更长时间内产生足够多热量的观点 。 月球在20亿年前仍然有火山活动的原因 , 可能只是因为它内部的部分物质更易于保持流动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