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白尼很早便写出《天体运行论》,因怕教会报复临终时才出版( 五 )


哥白尼所宣布的是一个巨大的学说体系的轮廓 , 它在参加聚会的朋友中间引起了很多争论 。 哥白尼对许多疑问都作了解答 。 在结束辩论的时候 , 他引用了古罗马大诗人西塞罗的话:“没有什么东西赶得上宇宙的完整 , 赶得上德行的纯洁 。 ”他用这句话表明了一具信念 , 那就是:宇宙是完整的、对称的、和谐的 , 是具有可以理解的规律和秩序的 。
《试论天体运行的假设》是哥白尼学说的第一块基石 , 但要在这块基石上建立起宏伟的理论大厦 , 还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 。

尼古拉·哥白尼?

1512年 , 务卡施病死 , 哥白尼离开了赫尔斯堡 , 迁居到教区大教堂所在寺的弗隆堡 。 弗隆堡濒临波罗的海 , 是个小小的渔港 。 哥白尼在弗隆堡定居以后 , 就买下城堡的一座箭楼 。 这座箭楼本来是作战用的 , 三角形的楼顶向前倾侧 , 几乎伸到围墙的外边 。 楼顶的最上层有三个窗口 , 那里是哥白尼的工作室 。 下面两层是卧房 , 各有一个射击用的枪眼 。 从最上层的窗口可以向四面八方观测天象 。 遇到楼顶妨碍观测的时候 , 外边的露台就成了他的观测台 。 他在这里一直住到去世 。
这时 , 哥白尼已将他未来的著作取名为 《运行》 。 在他看来 , 运动才是生命的真谛——运动存在于万物之中 , 上达天空 , 下至深海 。 没有什么东西是静止的 , 一切东西都在生长、变化、消失 , 千秋万代继续不停 。 《运行》这一著作 , 就是要揭示大自然这一最本质的秘密 。 哥白尼的这一观点 , 肯定了客观世界的存在和它的规律性 , 闪耀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光辉 。
哥白尼对地球的形状 , 曾多次作过间接的观测 。 早在1500年11月6日 , 他就在罗马近郊的一个高岗上观测月食 , 研究地球投射在月球表面的弧状阴影 , 从而证实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地球呈球状的论断 。 在定居弗隆堡时 , 他曾多次站在波罗的海岸边观察帆船 。 有一次 , 哥白尼请求一艘帆船在桅顶绑上一个闪光的物体 , 他站在岸边看着这艘帆船慢慢驶运 。 他描写这次观察的情况说:“随着帆船的远去 , 那个闪光的物体逐渐降落 , 最后完全隐没 , 好像太阳下山一样 。 ”这次观察使他得出一个结论:“就连海面也是圆形的 。 ”
在阴湿多雾的波罗的海的岸边 , 逢到严寒的冬夜 , 天空没有云影 , 星星在蓝天闪烁着耀眼的寒光 , 哥白尼总是利用这种难得的机会 , 穿上皮袄 , 束紧风帽 , 把仪器搬到箭楼的露台上 , 进行通宵达旦的观测 。 他所用的仪器都是自己动手做的 , 一共有三种 。 测量行星距离的“三弧仪” , 是用枞树杆削成的 , 用墨水划上刻度 , 照准器也是雕出来的 。 测量月球和行星位置的“捕星器” , 是用六根树条绕成圆圈做成的 。 测定太阳中天时高度的“象限仪” , 是一块很大的正方形木板 , 右上角装着带刻度的木环 , 搁架上有个“水准仪” , 其实只是一个盛了水的玻璃管 。 观测日食本来要在水里观测倒影 , 为了减少提水上箭楼的麻烦 , 他打破常规 , 改用一块带孔眼的护窗板把日影映到墙上 。 哥白尼就是利用这些简陋的设备 , 在弗隆堡前后进行了有纪录可查的50多次观测 , 其中包括日食、月食、火星、金星、木星和土星的方位等等 。 这些观测在望远镜发明以前能做得那么精确 , 是很不容易的 , 难怪后来许多杰出的天文学家都非常钦佩 。
1516年秋天 , 盘据在波兰以北的十字骑士团 , 屡次进犯边境 。 教会借重哥白尼的声望和才学 , 派他担任俄尔斯丁教产总管 , 去对付大军压境的强敌 。


《天体运行论》

就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 , 哥白尼开始撰写他的不朽著作——《运行》 。 他在俄尔斯丁城堡的哨塔上布置了一个简单的观测台 , 并随身带去一些必要的资料 。 当时整部著作的内容已有个轮廓了 , 全书计划写成八卷(出版时是六卷) 。 第一卷已经动笔了 , 但是进展很慢 , 这是因为大敌当前 , 哥白尼必须全力以赴地对付敌人的挑衅和骚扰 。
1519年秋天 , 哥白尼辞去教产总管的职务 , 又回到弗隆堡 , 用他的全部精力来撰写 《运行》 。 但是 , 战争的风暴很快席卷到这里 , 弗隆堡陷入十字骑士团的重围之中 。 敌人烧杀掳掠 , 断绝粮草 , 企图迫使守军投降 。 这时 , 教堂的神父都逃跑了 , 有的甚至叛国投敌 。 但哥白尼仍旧留在城中 , 同居民一起支援守军作战 。 他们还修筑运河 , 兴修水利 , 哥白尼设计修建的水闸和水磨 , 在当时对支持战争和繁荣经济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