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洞的量子纠缠证实黑洞的奇点


从黑洞的量子纠缠证实黑洞的奇点


文章图片


事物在静态模式下呈现普遍的联系 , 在动态模式下呈现普遍的转化 , 事物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普遍转化的结果 , 事物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是事物的动力学特征 , 事物的相互联系是事物的静力学特征 。 相互作用原理是新科学哲学的基本原理 , 可以将相互作用原理或作用原理和相互转化原理或转化原理看成是动态的等效原理 , 将等效原理看成是静态的相互作用原理或作用原理和相互转化原理或转化原理 , 新科学哲学是关于科学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理论体系 , 新哲学则是关于一般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理论体系 。
事物的普遍作用、联系和转化有强度的大小之分、范围的宽窄之分和维度的层次之分 , 根据科学哲学的对应性原理 , 可以把相互作用原理分为强相互作用原理和弱相互作用原理 , 把相互联系原理分为紧密性相互联系原理和松散性相互联系原理 , 把相互转化原理或相互转换原理分为快转化原理或快转换原理和慢转化原理或慢转换原理 。 比如:地球和太阳、中子星和黑洞的周围都有引力场和磁力场 , 根据新科学哲学的相对性原理 , 地球相对于太阳是弱引力场和弱磁力场 , 太阳相对于地球是强引力场和强磁力场;中子星相对于黑洞是弱引力场和弱磁力场 , 黑洞相对于中子星是强引力场和强磁力场 。 地球的引力和磁力强度对比太阳 , 中子星的引力和磁力强度对比黑洞 , 两种对比遵循科学哲学对应性的等效原理或等效性的对应原理 , 遵循科学哲学相对性的等效原理或等效性的相对性原理 。
【从黑洞的量子纠缠证实黑洞的奇点】以人类的生理机能和文化中心主义定义的行星宜居性不同于以外星人的生理机能和文化中心主义定义的行星宜居性 , 人类和外星人对行星宜居性有不同的定义 , 依据科学哲学的相对性原理 。 地球引力场的强度不高不低 , 地球磁力场的强度不大不小 , 极弱的引力场和磁力场几乎是引力和磁力的零场 , 人的生理和运动机能不适合长期居住在零引力的太空站 。 失去磁力场的行星无法屏蔽恒星的辐射 , 地球磁场抵御了太阳风对人体和电力通讯设施的侵袭 。 人的生理和运动机能不适合超强引力和磁力的太空环境 , 地球远离了极端物理条件的中子星和黑洞 , 只有发现了类地行星 , 天文学家才找到了人类的“第二家园” 。

天体物理学家仅用距离指标定义了宜居行星的概念 , 这是狭义性的宜居行星 , 广义性的宜居行星从科学哲学的相对性原理找到了依据 , 引力场和磁力场的物理指标也适用于宜居行星的定义 , 距离的远近、引力场和磁力场的强弱都是衡量行星宜居性的指标 , 这些指标对宜居行星的定义显示了等效性 。 即使是在同一个地球 , 不同生物的环境适应性有所不同 , 比如:有些鱼类游戈在几千米深的海底 , 有些微生物在上百度的温泉悠然自得 。 到目前为止 , 科学家对“外星人”的生理组织和生存方式一无所知 , 地球人的宜居行星概念很可能不同于外星人 。 天文学家在二十一世纪的使命之一是探索外星生命 , 不会仅限于发现星球和它们的运行规律 。
物理学家用虫洞理论解释了粒子的量子纠缠现象 , 粒子的量子纠缠不再是对“幽灵作用”的理论猜想 , 而是多次得到了物理实验的证实 , 中科院潘建伟的量子科学团队实现了多个光子的量子纠缠 , 多次打破了光量子纠缠数量实验的科学纪录 , 团队离诺贝尔物理学奖只有“一步之遥” 。 物理学家用虫洞理论解释了黑洞可能的量子纠缠 。 量子信息通过理论假设的虫洞或“量子隧道”从一个粒子瞬间传递到另一个纠缠的粒子 , 同样 , 量子信息通过理论猜想的虫洞或“量子时空”从一个黑洞即刻传递到另一个纠缠的黑洞 。
虫洞理论对纠缠粒子和纠缠黑洞的解释适从科学哲学解释论的等效原理 。 粒子之间和黑洞之间发生了纠缠 , 好似心理学中出现的“心灵感应”现象 , 一个粒子和一个黑洞的行为以某种超时空的传递方式影响了另一个粒子和另一个黑洞的行为 , 物理世界最奇异的纠缠现象甚至与粒子的距离无关 , 从以米为单位测量的经典距离到以光年为单位测量的星系距离都是如此 。 如果粒子的纠缠和黑洞的纠缠遵循物理哲学纠缠论的等效原理 , 那么第一位观测到黑洞纠缠的天文学家或天体物理学家将有资格获得物理诺奖 , 不仅如此 , 从天文观测对黑洞量子纠缠的证实还有深远的物理意义 , 在某种程度是以间接方式证实了黑洞“奇点”和宇宙大爆炸的理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