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天实验舱成功升天,中国空间站建成收官,未来可能还会扩建


梦天实验舱成功升天,中国空间站建成收官,未来可能还会扩建


文章图片


梦天实验舱成功升天,中国空间站建成收官,未来可能还会扩建


文章图片


梦天实验舱成功升天,中国空间站建成收官,未来可能还会扩建


上九天揽月 , 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 。 今天 , 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腾空而起 , “梦天”实验舱发射工作顺利完成 。 等到“梦天”实验舱与空间站成功对接后 , 中国空间站也就宣告正式建成 。 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新里程碑 , 也正式标志着中国人在太空站稳了脚跟 。

中国空间站三舱齐聚太空 , 各司其职大家都知道的是 , 中国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和“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组成 , 那么长五B火箭先后送入太空的这三位“乘客” , 各自的分工是什么呢?
“天和”核心舱 , 是长五B送入太空的第一位空间站家族成员 。 核心舱 , 顾名思义 , 是整个中国空间站的核心 , 也是空间站的连接枢纽 , “问天”和“梦天”实验舱、载人和货运飞船都是与核心舱节点舱对接 。 同时 , 核心舱还负责空间站的总控 , 也就是管理调节整个空间站的各项数据和活动 , 以保证空间站运行 , 保障航天员生活环境 。
第二位“乘客”是“问天”实验舱 。 “问天”实验舱当初其实是核心舱的替补 , 需要时同样可以承担空间站组合体的整体控制工作 , 保障空间站的正常运行 。 “问天”实验舱主要用来进行空间生命科学研究 , 在内部它配备了8个实验机柜 , 舱体外还配置了22个标准载荷接口 , 便于连接未来将会搭载的科学实验载荷 。 同时 , “问天”试验舱气闸舱是航天员的主要出舱口 , 比核心舱的节点舱更大、更整洁 。
【梦天实验舱成功升天,中国空间站建成收官,未来可能还会扩建】
中国空间站概念图
第三位“乘客”就是今天升空的“梦天”实验舱 。 与“问天”实验舱兼顾控制功能不同 , “梦天”实验舱专职负责物理科研 , 其舱内实验机柜的数量是三舱中最多的 , 同时还装备了一个舱外展开试验平台 , 可以进行空间暴露科研试验 。 “梦天”实验舱的气闸舱则是货物专用通道 , 科学设备被运到空间站后 , 经此被送到舱外 。
太空中的“中国小窝” , 坚固又实用太空浩渺神秘 , 却也充满危险 。 各国太空活动增加 , 不可避免产生了大量围绕地球高速运行的空间碎片 , 一旦碰撞 , 就会威胁航天器安全 。 那么中国空间站是如何保障自身运行和航天员安全的呢?这就要说到空间碎片防护技术 。 20年前 , 中国就开始了有关这一技术的研究 , 随后在天宫一号和二号上开始试验 。 目前 , 中国在该领域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 中国空间站上坚固的“护身铠甲”就是空间碎片防护技术的产物 , 并采用了更先进的复合材料填充式防护结构 , 防护作用极其有效 。

“问天”实验舱发射
除了安全之外 , 空间站的正常运行、航天员在空间站的活动 , 都离不开电能支持 。 中国空间站上安装有太阳电池阵 , 发电量巨大 , 能源源不断提供电能 。 太阳电池阵技术分为刚性、半刚性模块化和柔性太阳电池阵技术三代 。 目前 , 我们的空间站使用的就是最新的柔性太阳电池阵技术 。
第三代技术对电池体积、发电量等进行了全面升级 , 同样体积的发电功率可以翻倍 。 柔性太阳电池阵单个电池片的厚度不超过1毫米 , 整体重量减轻一半 。 发射时 , 电池片会像古代的奏折一样压在一起 , 进入太空后 , 再展开工作 。 这种电池阵的光电转换率超过了30% , 能将空间站运行时间延长至15年 。 电池片上还增加了透明石英盖片 , 并在表面涂抹碱反射层 , 吸收更多光射的同时 , 降低电池片温度 , 防护宇宙空间辐射 , 保证电池阵的安全稳定 。
强力防护加上充足电能 , 可以说保障了空间站正常运行的最重要需求 , 中国空间站也成了太空中的“中国小窝” , 坚固又实用 。

“天和”核心舱内部景观
“天宫”扩建有前景 , 太空探索步伐不会停现在太空中最大的人造物体——国际空间站(ISS)拥有上十个舱段 , 虽然我们的空间站单个舱段比ISS更大 , 但目前只有三个舱段 , 随着空间实验的增加 , 空间会不会够用呢?于是 , 很多人会顺理成章地关注 , 中国空间站未来是否有可能继续扩建 , 从T型变为“土”字结构 , 甚至是其它结构 。 其实从“梦天”实验舱发射前后 , 空间站外观结构的转变 , 就可以看到 , 中国已经掌握空间站舱段转位技术 , 这对增加连接新舱体来说很重要 。 而且 , 中国科研向来是走一步 , 看三步 , 甚至四步五步 , 因此 , 中国空间站极大可能有预留搭载设计 , 设计强度上也有预留的余量 , 之后再扩建应该不成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