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中华文明离不开它,科学却容不下它


这句话,中华文明离不开它,科学却容不下它


这句话,中华文明离不开它,科学却容不下它


这句话,中华文明离不开它,科学却容不下它


这句话,中华文明离不开它,科学却容不下它


这句话,中华文明离不开它,科学却容不下它


最近 , 诺贝尔奖陆续公布了 , 毫无疑问 , 又是西方的盛事 , 我们的憾事 。

对此 , 无数怀揣着“犯我大汉者 , 虽远必诛”信念的国人看不下去了:诺贝尔奖一定是西方政治化的产物 , 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性 。 我们泱泱大中华哪里不符合评奖标准了 , 远的有四大发明 , 近的有量子力学成果 , 而且最近的新冠抗疫 , “动态清零、混检核酸、精准防控”都是伟大发明 , 应该获奖 。
好在评论区正常的人还比较多 , 对于这种带有强烈个人倾向性和“个人迫害妄想症”的言论 , 正常理智的人都没有惯着 , 并且苦口婆心地解释道:“诺贝尔奖是奖励原始理论创新的 , 即0~1的从无到有过程 , 而不是1~100的成长过程 。 中国人很聪明 , 也确实迎来了很多技术进步 , 但都是在验证和发展西方人的理论而已 , 算不上原始创新” 。

我给这些评论都点了赞 , 可惜回过头来再看楼主 , 竟一点回复信息也没有 , 看来印证了网友的一句话: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
众所周知 , 诺贝尔奖的文学家、和平奖可能存在很强的意识形态 , 但它的自然科学领域还是非常公正公平的 , 不然一直与西方较劲、被北约严防死守的俄罗斯 , 不可能还有26项上榜 , 我们中国的屠呦呦也不可能登上领奖台 。
为何很多国人对诺贝尔奖有着强烈的个人偏见性呢?这取决于决定我们中华文明走向的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 。
首先不论这句话对错与否 ,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句话带有十分强烈的个人主观倾向 。
何为态度?对谁的态度?虽然有人说这是有区分的 , 对人就是对人的态度 , 对事情就是对事情的态度 , 对事业就是对事业的态度 。
【这句话,中华文明离不开它,科学却容不下它】
听起来毫无违和感 , 但实际上却不是这么回事 。 只要你有了“态度”这个观念后 , 你最终一定会汇聚到对某个人的态度 , 即便做事也成了是为谁做事的可怕层面;作为领导 , 心里有了“态度”这根弦后 , 做事的含义就不那么单纯了 , 就应该上纲上线:手下的人是不是对我衷心?我是该听张局长的 , 还是听李局长的?
为何我们态度的“倾向性”如此强烈?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中华文明是基于“群体动物”这一基础成长起来的 。 早在6600年以前 , 彼时的中华大地还是天敌环伺、生存极度恶劣的上古时期 , 生产力又极度低下 , 人们为了生存就必须群体活动 , 依靠群体形成合力战胜大自然 。
那么如何维持群体的稳固呢?很显然一个强有力的君主必不可少 , 这便是后世越发越猛烈的君主专制 。

君主专制在乎的是什么?别的没什么 , 就一点:低下臣民对自己的态度:是不是拥护自己的统治?是不是承认天下姓夏?对于不认可这一点 , 或者模棱两可、有意规避的人 , 均以谋逆罪论处 。
所以 , “态度决定一切” , 对于中华文明而言 , 真的离不开它 , 也促成了中华文明迄今而立的精神面貌 。 但是反过来 , 这句话却为科学所不容 。
马列主义哲学在开篇中 , 在回答物质和意识孰轻孰重的时候 , 就明确给出了它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 。 那么何为物质呢?马列主义哲学也旗帜鲜明 , 特别强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存在 。

这相当于在根子上否定了中华文明赖以生存的根基:“态度决定一切” , 但却打开了另外一扇门:为科学的大放异彩奠定了基础 。
众所周知 , 科学首先是一个西方概念 , 古希腊时的阿基米德不受世俗控制 , 发现了浮力定律 , 1600年前后伽利略、笛卡尔、培根等科学家摒弃了世俗的争论 , 转而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真伪 , 从而引发了实践性科学的诞生 , 之后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助推了科学的又一次腾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