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智慧助老”17年,打开老人“新天地”


他们“智慧助老”17年,打开老人“新天地”


文章图片


他们“智慧助老”17年,打开老人“新天地”


文章图片


他们“智慧助老”17年,打开老人“新天地”


文章图片


“先打开手机页面上的设置 , 有一个像小扇子一样的符号 , 点开后就可以添加社区的无线网络 。 ”
“打开 , 点击右上方的扫一扫按钮 , 就可以看到屏幕下方有扫码、识物、翻译等功能 , 现在请大家跟着我一起操作……”
这些天 , 黄浦区老年大学里的“新天地电脑沙龙”格外热闹 , 这里的学员们大多是周边社区居民 , 在这个班级 , 坚持“能者为师 , 互为帮教” , 17年来 , 他们用一次次的“智慧助老”行动 , 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



随着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 , 数字化应用快速崛起 , 在给人们生活增加便利的同时 , 却给不少老年人筑起了一堵高墙 , 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 一些老人面对智能手机 , 无奈坦言:“不会网上约车 , 老年人打个车真心不容易 。 ”如何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 打通“最后一公里” , 成为燃眉之急 。



在黄浦 , 早在2004年 , 就有那么一队人 , 将“智慧助老”志愿服务的使命担在肩、走在前、做表率 , 他们散是满天星 , 聚是一团火 , “新天地电脑沙龙”学习团队应运而生 。

用微光点亮老人的希望

“我们不会用电脑、不会用智能手机怎么办?”“不懂就学!”团队志愿者平均年龄近62岁 , 起初团队人数只有10人不到 , 随着越老越多的人知道“社区里有个电脑班” , 越来越多的银发人群汇聚在一起 。



17年来 , 在黄浦区老年大学、黄浦区社区学院的大力支持下 , “新天地电脑沙龙”学习团队的智慧助老志愿者们 , 从项目创办之初的Word、Excel、PPT应用 , 到音视频编辑制作 , 到智能手机应用 , 再到时下的自助值机、网购、随申办应用、电子医保卡使用等 , 紧跟老年群体当下最喜爱、最需要的智能技术应用 , 精心设计编排学习资源 , 策划组织面向基层社区老年群体的智能技术应用培训活动 。
“科技进步应当是普惠的 , 数字化时代也同样属于我们老年人 , 我们老年人不该被数字社会‘抛弃’ , 帮助老年人共享科技红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 也是我们学习团队成立的初衷 。 ”团队负责人赵瑛告诉记者 , “很多时候 , 一些学员还在课后到对方家里辅导 , 这些互帮互助比比皆是” 。



17年来 , 作为上海市级五星学习团队 , “新天地电脑沙龙”积极探索以老带新的团队发展模式 , 坚持“能者为师 , 互为帮教”的学习方式 , 团队骨干授课、一对一帮扶指导 , 每周组织开展学习活动 , 还曾多次邀请复旦大学、天津计算机学校等教师授课指导 , 努力提升自身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和授课能力 。

学习 , 让生活更幸福

【他们“智慧助老”17年,打开老人“新天地”】这些年 , 作为上海市志愿者协会下的上海老小孩总队 , “新天地电脑沙龙”主动对接社区 , 策划组织了一系列丰富的智慧助老志愿服务项目 , 为社区居民精心提供了电脑、智能手机、智能情境体验等多种课程 , 帮助社区老年人及时解决智能技术应用上的困难和问题 。
“有了你们 , 我真是打开了新天地 , 生活品质也提高了!”63岁的朱阿婆激动地说 , “‘新天地电脑沙龙’的智能手机课程非常好 , 我现在会用跟亲友聊天、发红包了 。 ”



学习团队的志愿者们还走出课堂 , 深入社区 , 主动提供上门服务和辅导 , 手把手地教老年人应用智能技术 , 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 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拓宽了社交渠道 , 让更多老年人获得拥抱数字时代的能力 , 收获智慧温暖的老年生活 。 形式多样的智慧助老志愿服务活动 , 进一步扩大了“新天地电脑沙龙”服务范围 , 提升了服务力度 , 他们用实际行动反哺社会 。



“年纪大了看不清 , 大脑反应也慢 , 智能手机操作复杂 , 总怕学不会 。 咱们‘新天地电脑沙龙’的志愿者 , 可真有耐心 , 在他们的鼓励和指导下 , 现在我手机用得可熟练了 。 ”17年来 , “新天地电脑沙龙”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 ,持续开展智慧助老行动 , 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 通过一个个智慧助老行动的开展 , “新天地电脑沙龙”为社区老年人的智慧生活开启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称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