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人类在地球上发展繁衍数百万年 , 面临的最大潜在威胁之一便是地外天体的袭击 ,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高速撞击到地球表面 , 导致了统治地球1.6亿年之久的恐龙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
目前我们已知地球上一共发生过5次物种大灭绝事件 , 每一次都导致当时地球上80%以上的物种退出历史舞台 。 而其中一次就是因为小行星撞击所致 , 这个概率有点大 , 如果再加上一些规模较小的物种灭绝事件 , 那么概率还会更高 。
一位学者曾经说过 , 地外天体撞击地球带来的破坏性人类是难以抵抗的 , 不要看现在的人类文明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 但是如果和恐龙换一个位置 , 最终的结局不会有多大的改变 , 因为当撞击小行星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 , 人力自然是难以抵抗!
10月31日《天文期刊》(AstronomicalJournal)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 , 天文学家在金星和地球的公转轨道之间发现了3颗近地小行星 , 这几颗小行星隐藏在了太阳的光芒之下 , 人类观测到它们的机会很少 , 科学家利用黄昏时分短暂的窗口期观测到了这三颗近地小行星 。
【1.5公里!科学家发现对地球有威胁天体,已知最大,该如何防护?】在太阳系内不仅仅存在我们熟知的八大行星 , 还有数不清的矮行星、小行星以及各种天体碎片 , 目前认为太阳系的范围在2-3光年 , 最远处的奥尔特云为太阳系的边界 , 存在大量的长周期彗星 。
而在海王星之外的一段区域内是柯伊伯带 , 存在大量的矮行星以及小行星 , 它们大部分都是太阳系形成之初就存在的 , 大家无一例外都绕着太阳公转 。 真正的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 一方面受到木星引力的影响 , 一方面绕太阳公转 , 在漫长的适应过程中形成稳定的结构 。
小行星带是距离太阳2.17-3.64天文单位的范围 , 这里的天文单位指的是日地平均距离 , 大约是1.5亿公里 。
太阳系内目前已经被发现和确认的小行星超过一百万个 , 当然还有很多规模较小的没有被记录 。 而随着人类的观测技术越来越发达 , 曾经没有被发现的小行星也逐渐显现出来 , 现在每年都有大量的小行星被发现 。 在众多的小行星中并非所有的个体都有撞击地球的风险 , 只有那些潜在威胁天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才会对地球造成威胁 。
按照定义潜在威胁天体有两个条件:一是小行星的公转轨道和地球之间最近的距离小于0.05天文单位 , 大约是750万公里;二是直径必须要大于100米 。
一般认为只有直径大于100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才会对人类造成难以挽回的威胁 , 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上空爆炸的小行星直径大约是17米 , 低空爆炸之后产生了陨石雨 , 造成了上千人的受伤以及部分建筑物的损坏 。
此次科学家利用智利托洛洛山美洲天文台望远镜在太阳强光笼罩之下发现了三颗小行星 , 分别是2022AP7、2021LJ4和2021PH27 , 从它们的名字就可以知道第一个小行星是新发现的 , 而另外两颗小行星是在2021年发现的 。 其中小行星2022AP7的直径大约是1.5公里 , 被认为是2014年以来发现的对地球有潜在威胁的最大小行星 。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只发现25颗公转轨道完全处在金星和地球之间的小行星 , 其中两颗直径在1公里之上 , 最大的便是2022AP7 , 直径为1.5公里 。 此次发现的三颗小行星另外一颗2021PH27是目前已知距离太阳最近的小行星 , 也是直径在1公里左右的小行星 。
目前科学家尚不清楚小行星2022AP7什么时候会进入地球轨道 , 至少目前来看它距离地球还是很远的 。
未来如果有小行星靠近地球 , 人类该如何进行防护?
目前来看小行星撞击地球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 关键在于它们什么时候撞击到地球表面 。 因此说人类发展行星防御系统至关重要 , 首先必须要耳聪目明 , 也就是必须要提前探测到任何接近地球的小行星 , 掌握它们的飞行轨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