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地球越转越慢,互联网可能会崩溃?( 二 )


但地球自转的周期并不是恒定的 , 而是在不断变慢 , 每天的日子也越变越长 。 13亿年前 , 地球每年有500多天 , 每年有13-14个月 。 因为太阳和月亮的潮汐力作用引起了摩擦 , 产生的热量被耗散掉 , 消耗了地球自转的动能 , 使得其转动变慢 。

随着时代发展 , 传统的世界时计量法很难再满足人们的需要 , 特别在太空探测、通信导航、天文观测、工业自动化等对时间精确度要求极高的领域更是如此 。 所以人们发明了计时更准确的原子钟 。 原子内部震荡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 因此非常稳定和精确 , 以这种固定秒长计量的时间 , 其精确度每天快慢不超过千万分之一秒 。

但随着时间推移 , 国际原子时和世界时这两个系统会出现差异 , 时间越长 , 这种差异就会越大 。 于是 , 国际计量大会在1972年决定 , 当“世界时”与“原子时” 之间时刻相差超过0.9秒时 , 就在“协调世界时”上加上或减去1秒 , 以尽量接近“世界时” , 这就是闰秒 。
由于地球自转周期难以预测 , 所以国际地球自转服务只能每半年宣布一次是否会在未来六个月后插入闰秒 。
从1972年到今天 , 闰秒已经增加了27次 。
不要闰秒 , 我们怎么办?
哪怕运行140亿年 , 原子钟的时间精度差也能保持在十分之一秒之内 , 为了让原子钟和世界时尽量保持一致 , 人们只能不断地插入闰秒 , 让程序员们们加班加点地处理bug 。
但除了现行的方法 , 也不是没有其他处理闰秒问题 。
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在插入闰秒前停止NTP时钟同步服务 , 待闰秒结束后再开启 , 断同步保平安 。 但这个方法成本太高 , 并且可能会带来其他影响 。
目前 , 国际大公司通用的解决方案就是“闰抹” , 提前将一闰秒分成许多份 , 再平均分配到一大段时间中慢慢增加 。 谷歌和亚马逊会将一闰秒平均插入到24小时中 , 届时刚好和“协调世界时”同步 。 2015年 , 日本股票交易所提前将这一秒平均分成7200份 , 分摊到两个小时里 , 在分摊结束时间恢复同步时 , 刚好赶上开市 。

“闰抹”示意图 | 彭博社
时间是文明的坐标 , 是跨文化地区合作的基准 , 因为有了时间的概念 , 我们才能够穿越空间相约在一起 。 时间不完全准确就没有意义 , 可以说计时能力是文明发展程度的度量衡之一 。
【因为地球越转越慢,互联网可能会崩溃?】如今 , 我们的文明已经走到了能用原子钟来计时这一步 , 如果继续向下深入 , 说不定还会有更准确的方法来掌控时间 。 但目前看来 , 我们还是只能通过人工干预的“笨办法”让原子时和世界时的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 也许在未来 , 会出现比闰秒和闰抹更好的解决方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