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地球越转越慢,互联网可能会崩溃?


因为地球越转越慢,互联网可能会崩溃?


文章图片


因为地球越转越慢,互联网可能会崩溃?


文章图片


因为地球越转越慢,互联网可能会崩溃?


文章图片


因为地球越转越慢,互联网可能会崩溃?


文章图片


现行公历中 , 平年有365天 , 闰年有366天 , 这是小朋友们都知道的生活小常识 。 但在闰年之外 , 还有偶尔出现的“闰秒” , 每当“闰秒”出现时 , 全球的“协调世界时”都会同时增加一秒 。
然而不久前 , Facebook母公司Meta的工程师们联名发表了一篇博客 , 呼吁取消闰秒 , 声称在互联网时代“引入闰秒是一种危险的做法” , 这种做法“应该被取代” 。
包括微软、谷歌和亚马逊在内的科技巨头纷纷表示赞同 , 美国和法国的计时机构也认同了这一请愿 。

Meta的工程师们发表的博客|Engineering at Meta
这套已经沿用了五十年、写进了各国中小学课本的闰秒制度 , 为什么突然就成了各大科技公司的眼中钉呢?
时间加一秒 , 计算机大崩溃
科学上有两种时间计量系统:基于地球自转的天文测量而得出的“世界时” , 和以原子振荡周期确定的“原子时” 。 由于两种时间尺度对秒的测量方法不同 , 随着时间推移 , 两个计时系统的结果会出现差异 , 因此有了“协调世界时”的概念 。
1972年 , 国际计量大会决定 , 当“世界时”与“原子时” 之间的时刻相差超过0.9秒时 , 就在“协调世界时”上加上或减去1秒 , 以尽量接近“世界时” , 这就是闰秒 。 自1972年至今 , 闰秒已经增加了27次 。
这小小的一秒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也许并没有什么影响 , 很多人甚至察觉不到 , 但对于计算机来说 , 这一秒足以令系统大规模崩溃 。
说到因为时间计量造成的计算机崩溃 , 大家更熟悉的可能是“千年虫” 。

千年虫(Year 2000 problem)
上世纪60年代 , 当时电脑内存和外部存储介质的成本很高 , 为了节省硬件成本 , 最早的女性程序员之——葛丽丝·霍普开发了六位数的日期存储方式 , 分别用两位数字来表示年、月、日 , 四位数的年份 , 只保留最后两位的数字 。
这个习惯被COBOL语言继承了下来 , 进而传播到了整个计算机程序界 。 但当人们步入二十一世纪时 , 一些使用六位数日期的电脑很可能无法识别2000年的00究竟指的是1900年还是2000年 , 从而导致了大规模的程序错乱 。
每次闰秒的调整也会给互联网带来类似的麻烦 。
和千年虫不同 , 由于地球的自转受到海洋、大气、地核运动等多种因素影响 , 所以闰秒的增加时机不确定 , 无法被提前写进系统 , 一旦互联网上的时间突然多出1秒 , 很多程序会认为“时间没有继续向前走 , 而是退回去了” , 这违反了计算机的内在逻辑 , 错误就会由此而生 。

闰秒出现时 , 时钟在走到一天的尽头时 , 不会直接变成0点 , 而是会多出一个“59分60秒”|Qualys
在互联网承载了越来越多功能的今天 , 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 。 2012年6月30日午夜 , 当闰秒被添加入世界原子钟时 , Reddit服务器无法与之同步 , 整个论坛宕机了40分钟 。 Mozilla、Gawker以及使用各种Linux服务器都遭遇了同样的闰秒问题 。
2015年1月 , 两家澳大利亚航空公司的系统因为闰秒瘫痪了48分钟 , 工作人员只能被迫用纸张办理登记手续 。 2015年的6月30日 , 闰秒的增加同样产生了影响 , 让推特的推文时间显示出现了错误 。 Instagram、Pinterest、Netflix和亚马逊等网站服务器崩溃 , 多个网站离线了约40分钟 。

还有用户表示 , 他们的安卓手机和手表在距离7月1日还有几个小时时就把日期设为了7月1日 。

哪怕是提前做好准备 , 也免不了在闰秒来临时遭遇宕机 。 2015年6月30日 , 为了避免闰秒带来的更不可控的影响 , 美国洲际交易所集团在经历闰秒时主动停止运营了61分钟 。
为了这一秒钟的修正 , 可是耽误了无数程序员和用户的时间 , 更造成了难以计算的经济损失 。 也难怪各大科技公司都呼吁要取消闰秒 。
你说的秒是什么秒
闰秒这么麻烦的东西 , 到底为什么存在呢?
远古时期 , 人们就开始用太阳的东升西落来计算时间 , 古代学者将平均太阳日平分为24小时 , 再以60进制为基础 , 创造了分和现代的秒作为时间单位 , 这种以地球自转对太阳的周期为基准测量得出的时间就是太阳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