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与华太空合作,对美国并无益处】

北京时间11月3日9时32分 , 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 , 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 , 中国空间站建设正式进入最后收官阶段 。 当天出版的美国《侨报》刊发题为《拒绝与华太空合作 , 对美国并无益处》的社论文章指出 , 鉴于美国主导营运的国际空间站将于几年后退役 , 中国空间站将成为未来唯一运行的空间站 。 华盛顿在太空合作上对北京说“不” , 不符合自身利益 , 也非国际社会乐见 。
2021年11月19日 , 观众在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上观看空天信息系统 。 (新华社资料图片)
文章说 , 空间站是人类在太空建造的长期基地 , 是人类进行深空探索的“前哨站” 。 结合国际空间站的运营情况来看 , 它至少对人类有着三重意义 。 其一 , 它为人类攻克地球上无法攻克的难题提供了场地;其二 , 它为人类观测和掌握地球外围环境变化提供绝佳窗口;其三 , 它承载着人类进一步仰望星空的梦想 。 中国官方表示 , 中国空间站是全人类的“太空之家” , 愿对联合国所有会员国开放 。 目前 , 已有10多个国家科学实验项目确定入选中国空间站 。
回顾美中历史 , 两国在太空合作领域曾有过一段蜜月期 。 20世纪80年中国曾承接了一些美国卫星发射的订单 , 美国则在航天领域帮中国培养了人才、提升了技术 。 伴随苏联解体 , 美中关系“生变” 。 美国国会基于《考克斯报告》出台了《商业授权法》 , 从法律上禁止美国卫星等航天器在中国发射 。 2011年国会出台《沃尔夫法案》 , 进一步为NASA与中国航天部门合作设障筑墙 。 中国因此也被挡在了国际空间站的大门之外 。
社论指出 , 太空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 探索和利用宇宙是人类共同的目标和愿景 。 华盛顿在太空合作上对北京说“不” , 不符合自身利益 , 也非国际社会乐见 。
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曾说 , 不要顾及竞争 , 谁做事漂亮 , 他就能在竞争中胜出 。 逃避竞争或惧怕竞争 , 即便可以领先一时也不能领先一世 。 具体到航天科技上 , 与中国开展公平良性竞争 , 非但不会折损美国竞争力 , 反而有助美国降低成本、提升创新 。
文章说 , 中国有句古语 , 海不辞细流 , 方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 , 方能成其高 。 面对浩瀚宇宙 , 放眼星辰大海 , 人类的知识相当有限 , 力量非常渺小 。 仰望星空注定是一项高难度、高成本、高耗时的宏伟工程 , 存在“门户偏见”或选择“单打独斗” , 纵然能走快却很难走远 。 美国虽是航天科技的绝对引领者 , 但受制于财政有限等原因 , 也不可能面面兼顾 。 当前 , 中国的资金、技术、人才、经验能在人类探索太空上扮演很重角色 。 与中国开展合作 , 既能分担风险和成本 , 也能充分共享科研成果 。
社论认为 , 当下无处不在的太空威胁 , 也亟需两国聚力汇智共同应对 。 如果10几年前美俄卫星相撞还被认为是偶然事件的话 , 那么随着“太空热”近年来人类太空活动更加频繁 , 卫星之间、太空垃圾与卫星之间发生相撞风险已呈指数级增长 。 联合国已对“太空赛道太过拥挤”表达不安 。 作为航天大国的美中两国 , 有义务有责任在制定“太空交通规则”“联合太空救援”等方面开展合作 。
文章指出 , 当前 , 拜登政府一直希望在美中之间建立“护栏” , 防止两国关系失控 。 事实上 , 两国若能在太空领域“做加法” , 哪怕是有限的加法 , 也能在缓解紧张关系上发挥正向作用 。
近年来 , 越来越多“专业人士”已公开呼吁华盛顿在太空领域对北京张开怀抱 。 NASA前局长博尔登在多个场合表示 , 拒绝与华太空合作对美国没有任何好处;商界、前宇航员也通过美媒喊话 , 要求华盛顿废除不合时宜的《沃尔夫法案》 。
文章最后说 , 鉴于美中两国当前的复杂环境 , 期待两国开展全面的太空合作不太现实 , 但两国完全可先通过“小处着手”的方式就一些具体领域“并肩作战” 。 中国空间站面向全球开放 , 正是一个契机 。 正如美国航空与空间技术专业杂志《航空周刊》所言 , 尽管美中太空合作困难重重 , 但合作势在必行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