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充电宝”:每平米造价100万元,每天发电1000度!( 二 )


打造新一代太阳翼 , 哪有那么容易即便有了新材料了 , 想造出太阳翼也是困难重重 。 太阳翼要直接在太空里与强辐射对抗 , 面临着300度的高低温差 , 需要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 , 需要避免老化 , 维持数年甚至十几年的寿命 , 难度可想而知 。
而且 , 就像半导体硅一样 , 砷化镓也需要单晶结构才能使用 , 仅仅是制备这种产品就需要很高的技术 。 那么 , 半导体技术相对薄弱的我国 , 是怎么较早用上这个技术的?
因为我国不缺国士 , 还有前辈打下基础 。 林兰英院士曾是美国著名半导体专家 , 放弃优厚条件回到祖国 , 在五六十年代 , 先后负责研制成中国第一根硅、砷化镓等单晶 , 为我国半导体材料研究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

【林老曾是美国顶级半导体公司的顶级专家 , 56年她放弃优越条件毅然回国 , 曲折程度不比钱学森差多少 , 也被美国政府“关照” , 遭到拦截搜查扣押】
于是 , 在一代代科研人员接力下 ,2016年天宫二号升空 , 就开始用上半刚性三结砷化镓电池板的全新技术 , 这时中国已经在新型太阳翼技术上 , 走在了前头 。 不知是不是巧合 , 2017年美国紧接着在国际空间站 , 测试了砷化镓太阳翼 , 计划2022-2023年给ISS换上新设备 , 增强发电能力 。 与中国前后脚更新太阳翼设备 , 还真是“巧合” 。
至于砷化镓电池板的生产技术门槛到底有多高 , 看造价就能体会到了 。 三结砷化镓电池板 , 一平方厘米造价超过100元人民币 , 一平米造价就是100万 , 在有些城市都能买一套房了 。

【三结砷化镓电池板加工特别复杂 , 而且使用的材料也是昂贵金属 , 但确实是非常优秀的发电装备 , 这时候不能单纯的算经济账 , 技术性能超过一切】
砷化镓材料从发现到应用 , 走过了半个多世纪才开始有眉目 , 背后是相关技术和加工工艺的不断革新 , 是一整套产业链的逐渐完善与支撑 。
很多类似的技术也都需要这样的厚积薄发 , 经过十几年数十年的积淀 , 才能出成果 。 现在半导体材料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了 , 希望我国能再接再厉 , 生产出光电转换效率更高的新型材料 , 为下一代中国太空“巨舰”充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