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水稻在中国空间站结穗,并进入到成熟阶段】

昨天(3日) , 梦天实验舱完成转位 , 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 。 “建站为应用”是我国建造空间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自中国空间站实施建造以来 , 航天员乘组成功进行多次出舱活动 , 开展了多项科学技术试验研究 , 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 目前 , 正在开展的各项试验进展如何?
在中国空间站的生命生态实验柜中 , 水稻和拟南芥正在茁壮成长 。 从7月底注入营养液以来 , 水稻和拟南芥经历了萌发、生长 , 并进入到成熟阶段 。 在中国载人航天有效载荷运控大厅 , 科研人员正在密切关注植株的生长变化 。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研究员 集成技术中心副主任 张璐:拟南芥生长周期比较短 , 第一批生长的几个拟南芥 , 已经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 。 水稻可以看到一些绿的小穗 , 实际上就是水稻已经开始第一次在太空里结穗 。
研究微重力条件下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 , 拟南芥此前已有成功的先例 , 此次实验的科学目标是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提质增产;对于水稻而言 , 完成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育 , 在国际上还是第一次 。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研究员 集成技术中心副主任 张璐:空间站提供了长期实验的环境 , 后续的种子、叶片 , 我们会进行收集 , 带回到地面上 , 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
此外 , 天和核心舱配置的无容器材料实验柜在轨已完成十余种样品的实验 , 成功开展了2000℃以上的高温无容器悬浮、加热熔化和凝固等科学实验 , 取得了大量关键科学数据 。 截至目前 , 已有三种太空实验样品跟随神舟飞船返回地面 ,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科研团队对其进行地面分析测试 , 也有了新的发现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倪津崎:我们发现 , 空间站实验下来的金属锆跟地面的金属锆表面的氧原子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 这种现象通常只存在于像陨石这类特殊的样品上 。 所以目前我们也在和地质化学、天文化学方面的科学家进行进一步研究 , 我们认为这个现象可能会对太阳系的演变规律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
巡天空间望远镜将与中国空间站共轨飞行
伴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建造 , 与其共轨飞行的巡天空间望远镜的研制也正在紧张有序推进 。 记者从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获悉 , 巡天望远镜目前已经全面进入到鉴定件研制阶段 , 发射升空后将成为探索星辰大海的旗舰级空间天文设施 。
作为中国空间站的光学舱 , 巡天空间望远镜将架设一套口径2米的光学系统 , 并配备一系列最先进的探测器 。 望远镜的大小相当于一辆大客车 , 立起来有三层楼高 , 重达十几吨 。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 巡天光学设施总体主任设计师徐抒岩:同等条件下 , 哈勃望远镜能看到1颗星 , 我们的空间巡天望远镜可以看到300颗星 。
巡天空间望远镜就好像是一座与空间站共轨飞行的移动式空间天文台 , 可以避开大气干扰展开前沿天文探索 。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巡天光学设施责任科学家 詹虎:平时观测的时候是远离空间站共轨飞行 , 当它需要补给或者维修升级的时候 , 巡天空间望远镜会主动跟空间站进行对接 , 然后进行补给 。
按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 , 巡天空间望远镜预计于2024年前后投入科学运行 , 将会给人类带回整个宇宙全景的高清晰图像 , 开启人类对宇宙的崭新认识 。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研究员 集成技术中心副主任 张璐:我们也期待整个巡天望远镜能尽快完成相应的工程研制 , 能够上天进行整个空间天文方面的研究 。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巡天光学设施责任科学家 詹虎:它也可以覆盖银河系、恒星、黑洞、太阳系乃至系外行星的研究 , 可以为这些方面的研究提供极其丰富的数据 , 有望取得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