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想要试验的话 , 一定要注意了 , 这里有危险!
玻璃瓶温度很高 , 快速浸入温度很低的凉水中时 , 很有可能发生炸裂 。 就比如说我们冬天喝酒 , 为了让酒暖一些 , 便会放到开水中烫一下 , 但是一个不注意就把酒瓶烫炸了 。
当玻璃球瓶浸入凉水后 , 水温下降速度是非常快的 , 从100℃迅速降至到了20℃左右 , 但是之后水温下降的速度就开始变得非常缓慢 。
20℃距离水能结冰的0℃ , 还有好大一截呢 , 是不是因为放置时间比较短呢?毕竟“夏造冰方法”中讲过 , 要放置三天才能得到冰 , 于是李志超教授又将玻璃球瓶多放置了几个小时 。
最终 , 玻璃球瓶中的水温保持在了7℃左右 。 这个时候 , 慢慢地松开夹子 , 玻璃瓶内的水温又下降了1℃左右 。
自此 , 试验结束 , 结果显示水温只能降到6℃左右 , 无法达到结冰条件 。
虽然实验没有达到效果 , 但李志超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没有错的 , 将加热后的水放入冷水中冷却 , 然后再将密封的容器打开通风 , 只要条件能够达到 , 就完全有可能制造出冰块来 , 但前提是需要一个非常特殊的细口大腹瓶 。
后来又有一些物理学家 , 利用各种各样的容器以“夏造冰方法”来制冰 , 其中绝大多数的实验都以失败告终 , 但也有人非常幸运的得到了一些冰渣 , 而不是“夏造冰方法”中所提到的冰块 。
解不开的疑惑虽然物理学家们始终没有通过“造冰方法”得到冰块 , 但是他们的研究方向是没有错的 , 至于问题究竟出在哪 , 就不得而知了 。
毕竟古人对于“夏造冰方法”的记载并不详细 , 容器“翁”是什么样 , 没有人知道 。 “新缣”又是个啥 , 也没人知道 , 想来其中还有一些关键技术没有被记录下来 。
以今时今日的科研技术 , 都无法解答“夏造冰方法”的问题 , 估计这种制冰技术的需求条件是非常严苛的 。 在汉朝时期 , 除了王公贵族 , 想必普通老百姓是无法使用“夏造冰方法”的 。
当然了 , 老百姓也还有其它的方法得到冰 , 比如说建造冰窖 , 他们只需在冬天的时候将冰块取下 , 妥善地存放于冰窖之中 , 到了夏天时就可以使用冰块了 。
而这种情况在唐朝时发生了彻底改变 , 唐人们发现:
【2000年前古人就用热水制冰?物理学家也复原不了,怎么回事?】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天 , 硝石也可以让水快速结冰 , 这种简单的制冰技术很快便传遍了大江南北 , 高精尖的“夏造冰技术”也随之被彻底取代 , 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
只要将硝石放入水中 , 它便能迅速溶于水并且吸收热量 , 于是水就会变成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