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风雪冈底斯 | 王国猛( 二 )



作为地质工作者 , 我对西藏高原最为熟悉的莫过于那些著名的山脉了 。 喜马拉雅山脉 , 冈底斯山脉 , 念青唐古拉山脉 , 唐古拉山脉 , 这些小时候地理书上频繁出现的名字 , 如今就真实地屹立在我的眼前 。 这些著名的山脉是在燕山期造山运动中 , 由于印度板块俯冲欧亚板块而使得青藏高原快速隆起而形成的 , 我国地理上自西而东的三个阶梯自此而稍具雏形 。 我穿过了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 , 但都是从一般的山峰上越过 。 接下来我们要穿过冈底斯山脉 , 地图上显示 , 我们的线路划过了主峰旁的侧峰 。 冈底斯藏语意为众山之主 , 又被称作“世界之轴” , 主峰罗波峰海拔7095米 , 山顶有28条冰川 。 第二主峰是冈仁波齐峰 , 海拔6656米 。 我们要穿越的地方大概是6100米—6200米之间 。

这注定是一次艰苦的地质调查 , 更是一次艰难的人生之旅 。 作为地质工作者 , 我很期待 。 作为文学爱好者 , 我更兴奋 。 为了安全起见 , 我们计划在冈底斯山上住上四天 , 带上帐篷马背套并一应炊具 , 还请了一个身体壮实且富有经验的藏族小伙子做我们的向导 , 让他赶着几头牦牛驮运我们的行李 , 帮着我们扎帐篷 , 铺毛毡 。 我们自海拔4200米的地方出发 , 来到冈底斯山脉的腰腹 , 在海拔5000米的一处坡地歇脚 。 5000米已在生命线之上 , 草木不生 , 生物绝迹 。 恐怕只有雪豹和狼群才出没 。 但这天阳光灿烂 , 天蓝云白 , 虽然放眼皆是嶙峋巨石 , 裸露岩层 , 皑皑白雪 , 却别有一番风味 。 习惯了高处居住的我们 , 并未觉得身体有何异常 。 我甚至很是兴奋和自豪 , 自己正在穿越著名山脉冈底斯的途中 。 深夜我打着手电筒 , 在帐篷里写下一首组诗《高原情愫》 。


第二天天刚放亮 , 藏族小伙就催着我们起床 , 他麻利地帮我们收拾好了帐篷炊具 , 捆好马背套和羊毛毡 。 甩着牧鞭 , 赶着牦牛 , 往山顶进发 , 清脆的皮鞭声在群山之中回响 。 按照计划 , 我们兵分两路 , 由藏族小伙赶着牦牛 , 带着我们的行李 , 抄近路率先到达山顶 , 扎好帐篷 , 准备好食物 , 等着我们到达 。 我们三人沿着图中路线一路观察测量 , 记录好沿途的地质情况 , 完成任务后到山顶与藏族小伙汇合 。 在第二天于何处安歇方面 , 我们商议了很久 。 虽然知道6千多米的山顶必然是风雪很大 , 氧气稀薄 , 但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 。 过则时间定然不足 , 不及则恐第二天无力跨越 。 一鼓作气登顶 , 修整一晚后再下山 , 应该是比较科学的安排 。 后来的事实证明 , 我们的抉择是对的 , 否则 , 我们恐怕永远走不下冈底斯山脉 。
就在昨天 , 还阳光爆照 , 等到第二天早晨出发时 , 已是雨雪霏霏 。 高原的气候就是如此 , 从4000多米到5000多米 , 可能体验到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感受 。 好在我们早已习以为常 , 随身备着雨衣棉袄 。 刚往上走的时候 , 我们还精力充沛 , 量产状 , 取样品 , 测量放射性元素 , 记录奇特的地质现象 。 我们此次穿越的主要目的 , 是要观察寻找不同时期岩浆岩入侵的边界和痕迹 , 以佐证我们一个地质学家新的花岗岩研究理论 。 因为西藏高原的花岗岩种类最为齐全 , 特征最为丰富 。 我们很幸运很兴奋能够见识到内地见不到的许多地质现象 。 迂徐流连 , 上行速度较慢 , 倒也不觉得体力上有什么影响 。
这时雪越下越大 , 天气越来越寒冷 , 我们意识到不能此地不宜久留 。 于是发力加速 , 呼吸开始困难 , 体力开始迅速下降 。 到了五千八九百米的地方 , 我们感觉似乎都要窒息了 , 完全透不过气来 。 我们一行三人 , 年龄都在二十多岁 , 身体都很健壮 , 可是到了此时此境 , 竟然都出现了身衰力竭之状 。 于是我们决定轻装上阵 , 把一些诸如罗盘放大镜地质包 , 甚至伽马仪都扔了 , 只保留了一把铁锤以防身 , 一张地图以指路 , 还有一把手电筒以寻找预先到达山顶的藏族小伙 。

此时 , 天色开始昏暗 , 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狼嚎 , 此外便是大雪飘落的声音 , 四处一片寂静 。 天地之间仿佛凝固了 , 虚无了 。 我们的体力已经彻底透支 , 完全是凭着一种信念在牵引着前行 。 饥寒交迫中我们踏雪挪步 , 几乎是上行十几步就要坐在石块上休息几分钟 。 带着的那几块压缩饼干早就被我们消灭了 。 幸运的是 , 我们的一个队友居然带着几十块大白兔奶糖 , 这可是救命之物 , 每个奶糖赋予的能量至少可以支撑我们上行数百步 。 就这么向上一级一级心无杂念地挪动着 , 一次次看到前面就是山顶 , 等到了彼处 , 后面又出现了一个山顶 , 希望破灭又重生 , 如此循环往复 , 我们终于到达了真正的山顶 。 那时到处都是漆黑一团 , 幸亏我们还留着一个手电筒 。 我们开始放声呼唤 , 用力摇动电筒 , 可是没有回声 , 没有亮光 , 我们的心渐渐下沉 , 我们深知 , 如果找不到那个藏族小伙 , 单凭我们自己 , 是决计没有力量走下这座大山的 。 虽云山顶 , 其实是个宽大的平台 , 我们在这个平台上足足寻了一个小时 。 终于看到一缕微弱的光线从远处射来 。 顿时我们热泪盈眶 , 互相拥抱 , 像是获得了重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