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风雪冈底斯 | 王国猛

无锡|风雪冈底斯 | 王国猛

文章图片

无锡|风雪冈底斯 | 王国猛

文章图片

无锡|风雪冈底斯 | 王国猛

文章图片

【无锡|风雪冈底斯 | 王国猛】无锡|风雪冈底斯 | 王国猛

文章图片

无锡|风雪冈底斯 | 王国猛

文章图片

无锡|风雪冈底斯 | 王国猛

文章图片

无锡|风雪冈底斯 | 王国猛

(转载自:简书目送归鸿:《风雪冈底斯》)
每当我人生遭遇蹉跌 , 思想淤塞不通之时 , 便会想起三十年前那次横穿冈底斯山脉时的情景 , 于是狂风暴雪恢弘地落满我的记忆 , 狭小天地慢慢辽阔得一望无际 , 而坚毅之志立现 , 豁然之心顿生 。


二十岁 , 正值青春年少 , 那是梦幻般的年龄 , 青葱般的岁月 , 而我又从事着地质工作 , 在山水之间 , 在乡野之间 , 跨越穿行 , 从不稍作停留 , 就像飞鸟一般掠过 。 以罗盘状量地层的走向 , 凭识见断定褶皱的成因 , 用科学测定矿产的储量 , 与亿万年之岩石作无声的交流 , 在深入地幔的断裂上寻求蛛丝马迹 , 那时的生活浪漫而传奇 。 爬山涉水 , 在别人看来辛苦至极 , 但我其时正当年富力强 , 登山过河如履平地 , 而且饱览大好河山 , 欣赏秀丽风景 , 实在是件大好美事 。
就在我餐风饮露 , 纵情山水之际 , 单位突然接到西藏地矿局的盛情邀请 , 希望我们能向他们伸出援手 , 派出一支技术队伍前往西藏高原 , 与他们一起共同展开地质普查 , 并勘探矿产 , 研究岩浆岩 。 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科研所的强项 , 即使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 。 接受邀请后 , 我们科研所便开始在全所的技术人员中征调8位技术强身体好的年轻人 , 组建一支援藏分队 , 一时踊跃报名者无数 。 我对西藏那片神奇的土地向往已久 , 那里的自然山水 , 那里的地质风貌 , 那里的民族风情 , 无不令我欣羡神往 , 我岂能错过如此大好良机?最后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到8人小分队 , 负责这个项目的高主任选择我并不仅仅因为我是个技术人员 , 更多地考虑到我有写作专长 , 他希望我此行能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优美的文字记录下来 , 让更多的地质同行和关心地质工作及生活的人们看到了解 。 我觉得这位老地质专家实在是太纯真太可爱了 , 我暗下决心 , 决不令他失望 。

地质援藏可不是去西藏的县市当官作宰 , 而是去雪山高原上用脚状量山水 , 查看地质现象 , 寻找矿藏踪迹 。 在拉萨到日喀则之间的高山雪地 , 到处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 按照我们的专业要求 , 每隔几公里 , 我们就要布下一条线路 , 纵横交错 , 网格化踏遍 , 地图涵盖的范围无所遗漏 。 线路所过 , 逢山越山 , 逢水渡水 , 是不能迂回远绕的 , 因为一路的岩石种类地质特征我们都要一一记录 , 绕道而行 , 可能把最为重要的地质现象完美错过 。 所以在地质人眼中 , 爬山涉水是不存在有没有路的 。 崇山峻岭之中 , 偶然现出一条小路来 , 那是我们的意外惊喜 。 在荒无人烟之地 , 地质人不知道走出了多少新路 。


有意思的是 , 在西藏进行野外作业 , 我们是每天骑着马去的 , 只要马能企及的地方 , 倒不需要我们耗费脚力 , 只有到了山高路陡处 , 我们才牵马而行 , 马不能到达之地 , 我们再奋力攀登 。 所以每天大致的作业形式是 , 稍平的地方骑马一段 , 陡峻的地方攀爬一段 , 查勘记录完沿途的地质情况 , 回家详细整理 , 综合分析讨论 , 慢慢地这一整片区域的地质概况就分明起来 。 高原上最大的不适就是氧气不足呼吸困难 , 平地步行都相当于内地背上几十公斤的沙袋慢跑 , 更不用说我们要爬高山过雪地 , 而且是带着任务在身的 , 并不是简单地登山游玩 , 所以对身体的考验是极为严酷的 。 好在我那时正是身强力壮的年龄 , 又一直工作在野外一线 , 所以适应起来很快 。 因为最年轻 , 别的队友精疲力竭的时候 , 我还略有余力进行文学创作 。 那时常驻扎在山野乡村 , 甚至投宿在牧民的帐篷 。 到了荒野无人处 , 我们就自己扎帐篷 , 随时随地安营立寨 , 燃起喷灯起锅造饭 。 现在想起来 , 倒不失传奇浪漫 。 但身处其境时 , 其实是十分艰苦的 , 恶劣的自然条件事实上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的身体进行摧残 。 我们有个队友 , 年仅二十五岁 , 一次在登山作业后身体出现了大问题 , 回到帐篷后口吐鲜血 , 脉息全无 , 生命垂危 。 我们连夜将他送往拉萨急救 , 险些失去性命 。 在高原就是这样 , 看着阳光充足 , 雪山迷人 , 但危险恰在阳光下美景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