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师爷|绍兴古城有四多,名人古迹多,师爷多,黄酒多,乌篷船多( 二 )


而我更喜欢的是另一种分类方法 , 那就是按某种类型酒的代表作为分类的依据 , 如“加饭酒” , 意为增加了糯米比例而酿制 , 往往是半干型黄酒;“花雕酒”则是经多年贮存半干酒;“封缸酒” , 表示甜型或浓甜型黄酒;“善酿酒”表示半甜酒 。

走在绍兴街头 , 黄酒随处可见 , 古越龙山 , 会稽山 , 石库门 , 塔牌 , 女儿红 , 状元红……其实女儿红和状元红都是一种酒 , 那就是花雕酒 。 从前每户绍兴人家诞下婴孩后 , 都会将一坛花雕酒埋在地底 。 如果生的是男婴 , 便盼望他有朝一日高中状元回乡报喜 , 即可把老酒开瓶招呼亲朋 , 故称状元红 。 至于为女婴埋的花雕酒就叫做“女儿红”了 , 留作她长大成人后的出嫁之日作迎宾之用 。
超市卖黄酒那是正常不过的事 , 而在绍兴 , 就连那包子店里、报亭门口 , 甚至早点摊旁都摆了十几坛黄酒叫卖 。
我入住的那家如家酒店大门边就有一家专售黄酒的铺子 , 老板娘热情且脸盲 , 我无论一早自酒店出门还是傍晚自外入门 , 老板娘都会把我当做新客 , 迎上来吆喝一句:“”老板 , 带一坛老酒回去喝 。 ”
绍兴黄酒之所以又称绍兴老酒 , 是因为绍兴黄酒具有一种复合的香味 , 而且它越陈越香 。 可能我所喝过的黄酒年代都不久远 , 因此总感觉黄酒的酒香并不如所说的那般强烈 。
不过 , 我确实很喜欢黄酒的颜色 , 大多黄酒的颜色都是橙色的 , 和透明的琥珀相仿 , 据说这种颜色主要来自原料米和小麦本身的自然色素并加入了适量的糖色 。
在绍兴的第二天 , 我和儿子一起去游了东湖 , 在那里便品尝了绍兴黄酒 。
自东湖景区大门入内 , 沿湖一直向东行 , 沿途青山碧水 , 石桥乌篷船 , 景色如诗如画 。 行至最东端 , 临湖有一茶楼 , 茶楼边的湖中有一戏台 。 茶楼门前有一醒目的招牌 , 上书“”每人在本店消费15元 , 便可在本店免费品黄酒看社戏” 。 哈哈 , 这是多么诱人的广告!买了点小吃 , 坐在茶楼中临湖的木椅上 , 依着绮窗 , 清风拂面 , 品着黄酒 , 听着社戏 , 好惬意!
自初中学过鲁迅《社戏》一文 , 便常想一听为快 , 终于如愿以偿了 , 但听着却并不似鲁迅笔下说得那么无聊 , 因为是真人演出 , 没有字幕 , 所以歌词难以完全听懂 , 但那声腔清悠婉丽 , 颇具灵秀之气 , 曲风分明和越剧相仿 , 而在中国四大剧种之中 , 我却是最爱越剧的 。
【绍兴师爷|绍兴古城有四多,名人古迹多,师爷多,黄酒多,乌篷船多】听着听着 , 便不知不觉间浸在这山这水这曲之中了 。 看着这古香古色的亭台 , 如精灵般穿梭于桥洞间的船 , 桥上各色的伞花 , 耳畔响着这动情而婉丽的曲 , 我忽然想到了一位同好写的那段关于社戏的如诗的文:旧河畔 , 老房屋 , 一切如故 。 梦里那个依稀年少的身影 , 却早已不见 。 撑着伞 , 在小雨里摇船听戏 , 那些所谓的悲欢离合、回不去的曾经 , 不过就是戏台上的一颦一笑、一嗔一喜 。

听社戏
最后则是绍兴乌篷船多了 。绍兴是水乡 , 水多桥多船亦多 。 乌篷船是江南水乡的独特交通工具 , 船篷用竹片、竹丝编成半圆形 , 中间嵌夹箬 , 制成后用烟煤粉和桐油拌搅涂于船篷 , 因此而得名 。
, 传统意义上的乌篷船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 现代的乌篷船多存于各景区 , 而且多是那种脚划的小船 。
而在过去 , 绍兴的乌篷船特指那些用摇橹的“梭飞”和“三明瓦”之类的船只 。 这些船只构造十分精致 , 在船头上 , 雕刻有似虎头形象 , 旧时一些文人在船上或舞文弄墨 , 或行令猜拳 , 大饱口福、眼福 。 但这些大乌篷船太过豪华 , 为官宦、富商作客、游览、扫墓、迎亲、看戏所用 , 现在早已绝迹了 。
乌篷船之所以名声如此之响 , 主要应归功于鲁迅的二弟周作人 。 他的散文《乌篷船》 , 格调平和淡雅 , 笔墨朴素自然 , 紧扣乌篷船的典型特征加以描画 , 他那娓娓道来的文风从来让人只有沉醉的份儿 。 而此文中最迷人之处 , 则是文底深藏的那份闲适隐逸的情思和淡淡的乡愁 。

乌篷船
乌篷船是水乡的精灵 , 更是水乡的风景 。 看着船夫用双脚娴熟地划着乌篷船 , 穿梭在碧水石桥间 , 我却又忽发遐想 , 1700年前 , 书圣王羲之的五儿子——王子猷是不是也乘坐着这乌篷船于一个雪夜前往百里之外的剡县 , 去看望好友——大书画家戴逵的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