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阶段:当恒星的氢全部燃烧后 , 就开始燃烧氦、炭等元素 , 这也意味着它属于红巨星的恒星 , 通俗点理解 , 它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老年生活了 。
最后一个阶段:当恒星所有的氢和氦 , 所有能燃烧的燃料 , 任何能发生聚变反应的元素都烧光的时候 。 重力之下 , 它的内核会坍缩、坍塌 , 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 也意味着恒星生命宣布死亡 。
当然 , 这个阶段 , 也按质量划分接下来不同的结局 。 若恒星质量足够大的 , 比如太阳质量8倍以上 , 这个阶段就属于超新星爆炸 。 剩下来的“尸身” , 足够大会有两个结果 , 质量8~20倍太阳大小的恒星 , 会化为中子星 。 质量更大的会成为黑洞 。
若像咱们太阳那样的话 , 它的老年生活——红巨星阶段后 , 经历行星状星云死亡过程后 , 就会遗留下一颗白矮星 , 然后到余热散尽彻底不发光的黑矮星 。
以上比喻 , 或许不是那么严谨 , 但希望用最通俗的说法去理解恒星的发展历程 。
另外 , 对大部分正在发出耀眼光芒的主序星恒星 , 人类科学家 , 会根据它们的光谱类别(即颜色)、温度、大小和亮度 , 进行一种名叫MK系统的分类方法 。 比如 , 按照恒星的温度 , 由高到低 , 用O 、B、A、F、G、K和M , 7个大等级9个小类别进行排列 。 (记住这些字母和顺序也有个口诀或小窍门:Oh Be A Fine Girl Kiss Me)
同时 , 人们还可以用罗马数字来区分它的亮度 , 0\\I亮度最高的超或超巨星 , II III和IV依次适用于亮巨星、正常巨星和亚巨星;类别V适用于主序星;类别VI和VII适用于亚矮星和白矮星 。
通过这个思路 , 所以 , 聪明的天文学家们将这样的恒星分类方法 , 简化到一张关系图上 。 而最早是丹麦天文学家赫茨普龙 , 于1911年 , 和美国天文学家罗素于1913年 , 分别独立提出 。 这就是天文学上 , 大名鼎鼎的赫罗图(Hertzsprung-Russel diagram , 简写为H-R diagram)的来源 。
在图上 , 我们熟悉的太阳被标记为G2V的主序星 。 在赫罗图上 , 也清晰地标明了恒星的分布区域 , 而我们的太阳 , 是位于一条对角线上的 。 科学家们将位于这条对角线上的恒星称为主序星 , 当主序星将氢耗尽之后就会开始燃烧氦 , 然后膨胀成为一个红巨星 。
而人类观察能力 , 所能“看到”的最大质量的R136a1是一个高亮度的光谱的恒星 , 也标记在赫罗图的极端左上角位置 。 而R136a1的质量虽很高 , 但温度却“凉爽” , 大约是56000K , 这样的恒星 , 也被人们定义为超蓝巨星 。
这颗已经步入老年生活的第一重恒星 , 其质量约为265~310倍太阳 , 相当于数千万个地球的质量 , 实际上它并不在我们熟悉的银河系中 , 而是位于大麦哲伦星系 , 距离地球大约是163000光年 。
当然 , 对于这个质量最大恒星的形成 , 天文学家们也有自己的猜测:它有可能是几颗大质量的恒星合并而成 , 但对于它来说 , 如今留给它的时间其实不算多了 , 它会是威力最大的那颗超超新星而引爆出最绚丽的光芒!
然后 , 进去它的最后结局——化为一个黑洞!
这也是 , 人类认知的世界中 , 最庞大天体
所以 , 若把这类天体也算上的话!不管是论质量和体积 , 最大的单一天体 , 都并非是咱们上述一直描述那两颗恒星 , 而是一个黑洞——Ton618黑洞 。
若我们 , 只计算这黑洞的类星体的核心部分 。
那这个黑洞的质量 , 不仅有太阳的660亿倍 , 也是已知质量里最大的单一天体 , 相比我们银河系中心的黑洞 , 其质量还大了15500倍 , 大概是我们整个银河系总质量的1/23 , 比一些较小的星系的总质量大得多 。
比如 , 他大约是大麦哲伦星系总质量的6.6倍、是赛格瑞2星系总质量的10多万倍 , 从这个概念来理解 , 你大概能想象到这个天体 , 究竟有多么的庞大了!
当然 , 你也别太担心 , 这庞然大物 , 距离我们 , 足足有104亿光年 。
或许 , 也有很多人会好奇 , 不是说黑洞是看不见么?那人们如何观测到它 , 又如何计算出它的质量和体积呢?
但遵循如今的黑洞理论知识 , 一般的黑洞 , 都由中心黑洞和周围的吸积盘所组成 , 人们肉眼或仪器设备 , 确实是无法直接观测到黑洞的 。
因为在这个名叫黑洞视界的范围内 , 也是光会消失的地方 , 但同时由于它庞大的质量 , 会吸住无数的宇宙空间物质朝它奔袭而去 , 沦为它的“食粮” 。 一般这个呈涡旋状的吸积盘区域范围内 , 都会导致强烈的物质碰撞 , 不仅产生了最炽热的高温 , 也产生了最炫目的光线.......
推荐阅读
- 夜晚,邀请您共赏一场视觉盛宴,星光表演
- 南极冰层下探测到中微子 揭示遥远星系特性
- 宇宙中真的有外星人吗?宇宙到底有多大
- 最近仅710万公里,直径超1.5公里小行星被发现,会撞击地球吗?
- 最大恒星直径30亿公里,仅有0.3‰光年,哪些天体直径1光年?
- 最大恒星直径30亿公里,仅有0.3光年,哪些天体直径1光年?
- 爱因斯坦时空观被质疑?宇宙或早已步入死亡,我们一直活在过去?
- 黑洞离地球,越来越近了,但天文学家却说:它不应该存在
- 2014年的流星被确认是第一个已知的星际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