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才是后视镜的归宿( 二 )


第一 , 成本问题仍需解决 。
既然决定让摄像头取代后视镜 , 那么自然要使用规格更高、稳定性更强的摄像头 。 考虑到汽车的使用环境和成本问题 , 以及视频分辨率的影响 , 大约500万像素较好(2K分辨率的像素点大约为368万) 。
然而车规级高像素摄像头 , 一颗大约需要上百元 , 一辆车需要安装数颗到十数颗摄像头 , 累计下来的成本可不低 。 更何况这还是摄像头的物料成本 , 排线、设计、安装等其他物料和人工成本加起来 , 价格就更高了 , 数千元甚至上万元都有可能 。

图源:pixabay

如果需要考虑红外、超声波、毫米波、激光雷达之类的传感器 , 成本还要往上涨 。 因此 , 短期内摄像头无法全面取代后视镜 , 只能在价格稍高的汽车上应用 。
第二 , 技术问题尚未全部解决 。
摄像头取代后视镜方案 , 过于依赖智能系统的软硬件 , 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 才能取消后视镜 。 贸然取消后视镜 , 一旦摄像头或其他软硬件故障 , 用户难以观察到后方的环境 , 就可能导致意外发生 。
2020年底 , CNBC报道称 , 特斯拉当年11月生产的汽车 , 摄像头内部的PCB存在问题 , 可能会导致摄像头无法长时间工作 。 本田旗下的飞度、LIFE等汽车 , 也出现过因摄像头质量问题 , 汽车被召回的案例 。 可见 , 车企仍需消除汽车摄像头存在的安全隐患 。
此外 , 摄像头采集到的画面 , 需要经过系统处理 , 如果其他硬件出现故障 , 或系统卡死 , 也有可能导致中控屏无法正常显示路况 。 事关生命安全 , 谨慎终归是没有错的 。
第三 , 消费者还需要时间适应 。
一分价钱一分货 , 现在许多豪车不但配备有摄像头 , 还有许多雷达用于侦测环境、辅助驾驶 , 取消后视镜完全没有问题 。 然而这些豪车并没有直接取消后视镜 , 而是让360°影像与后视镜并存 , 因为老司机长期使用后视镜 , 一时间未必能接受摄像头与大屏幕的组合 。
汽车的使用年限较长 , 一般在10年以上 , 一辆车开到正常更新换代 , 司机早已习惯了原先的驾驶模式 , 突然更换为没有后视镜的汽车 , 一时间可能会不习惯 。 之前与一位老司机同事驾车出行时 , 他依然保持着手机导航+后视镜的习惯 , 甚至连大屏导航都不愿意用 。

图源:pixabay

因此 , 车企还需要时间 , 让消费者养成不使用后视镜 , 使用摄像头+大屏幕的习惯 。 可能需要很多年时间 , 消费者才能完成转变 , 小雷这种刚上路的新司机 , 经验不够丰富 , 所以更加依赖方便的中控屏 , 是新方案的完美用户 。
后视镜的未来 , 博物馆是最佳归宿?从车企角度考虑 , 能否取消后视镜 , 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 第一是技术 , 第二是相关政策 。
技术层面 , 现在完全可以做到 , 车企需要的不过是降低成本和安全隐患 , 这点需要行业共同发展 。 一种东西的销量高了 , 成本被平摊 , 采购价格自然会下降 , 技术也会随着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 搭载的车辆越来越多而变得成熟 。
政策方面 , 全球目前仅有印度和日本立法 , 允许汽车不安装后视镜 , 但经过实践证明可行性后 , 小雷相信欧美地区会跟进 。 国内人多车多 , 路况较为复杂 , 为了方便用户观察环境 , 对于后视镜的需求较高 , 允许汽车不安装的后视镜可能会晚一些 。
汽车后视镜还有一为大敌 , 那就是自动驾驶技术 。 如果都不用人来开车了 , 那么还要后视镜干什么 。 不过综合考虑成本、稳定性 , 以及司机适应时间 , 彻底淘汰后视镜至少还需要数十年才能完成 。

图源:pixabay

因此 , 这段时间后视镜还可以思考一些新的出路 。 考虑到拥有较多摄像头和大尺寸中控屏的车辆价格偏贵 , 一些厂商开发出了电子后视镜 。 外侧的后视镜 , 可以更换为摄像头或包含摄像头 , 与其相连的显示屏在车内 , 而且可以独立安装 , 为老旧车型提高科技感 。
电子后视镜的好处在于 , 可以避免恶劣环境的影响 , 确保在阴雨天、夜晚 , 用户依然可以清晰观察到路况 。 电子后视镜与传统后视镜融合 , 是目前的主流方案 , 也是实现360°影像与后视镜两种模式兼容的方案 。
【博物馆才是后视镜的归宿】在后视镜的下方、前方、后方都可以加入摄像头 , 用于采集信息 。 下方的摄像头用于手机路线车道信息 , 辅助导航 , 前后摄像头则可以手机车辆信息 。 这种方案会是未来几十年的主流 , 但随着自动驾驶、辅助驾驶 , 以及摄像头、传感器行业的进步 , 后视镜迟早会被丢在博物馆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