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才是后视镜的归宿


博物馆才是后视镜的归宿


文章图片


博物馆才是后视镜的归宿


文章图片


博物馆才是后视镜的归宿


文章图片


1911年 , 英国女赛车手多萝西发明了一项影响汽车行业上百年的发明——后视镜 。
没错 , 卡尔·本茨发明汽车后的数十年中 , 司机转弯、变道时只能通过转头向后张望来辨别驾驶环境 , 直到1911年雷·哈伦驾驶着一辆拥有后视镜的汽车 , 参加了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的500公里越野比赛 , 后视镜才走进大众视野 。
距离首次公开使用到现在 , 后视镜已有100余年历史 。 步入21世纪后 , 电子化和智能化进度加快 , 后视镜也加入了更多功能 , 例如转向灯模块、BSD预警灯、电动折叠、电加热除雾等 。

图源:pixabay

后视镜越来越好用 , 但我们对它的需求却越来越低 , 与汽车取代马车一样 , 后视镜将被另一项配置取代 , 或许未来的百年时间里 , 它将成为汽车的必备配置 。
后视镜的未来 , 将被它取代为了驾驶安全 , 我们需要观察道路附近的环境 , 既然后视镜的时代过去了 , 那么要靠什么来观察环境呢?答案是一块大屏幕和几颗摄像头 。
现在价格10万上下的汽车 , 通常都会配备一块尺寸在10英寸以上的中控屏 , 屏幕已经有了 , 那么缺的必要部位安装摄像头 。 可是在决定取消后视镜之前 , 我们也要考虑清楚 , 用摄像头代替后视镜 , 究竟有什么好处 。
首先 , 摄像头+中控屏 , 便捷性更胜一筹 。
后视镜的角度不够广 , 仅能看到后方的部分场景 , 有时需要观察两个后视镜 , 比较麻烦 。 使用摄像头则不同 , 多颗摄像头拍摄到的画面 , 会被系统融合 , 通过中控屏就可以看到后方乃至360°全部的画面 。
更重要的是 , 面对路况繁杂的交通 , 导航功能让必不可少 , 以至于许多人开车时必须一边看路况 , 一边看中控屏、手机的导航情况 。 但导航与观察路况 , 完全可以融合到一块屏幕中 。

图源:pixabay

作为一名新司机 , 小雷没有养成后视镜观察路况的习惯 , 基本都是用汽车的屏幕显示路况 。 开启360°影像时 , 导航软件会缩成一个小框 , 没有大体路线 , 但会有道路导航 , 能提示变道、转弯等 。 使用实体按键 , 可以一键关闭360°影像 , 在导航与影像之间切换 , 非常方便 。
其次 , 后视镜能够适应更多场景 , 安全性更高 。
在亮度不足的夜晚、大雾天气、阴雨天气时 , 我们的视野很容易受到影响 , 后视镜能够起到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 机器则不然 。
通过摄像头、红外传感器等硬件 , 以及处理器和系统的计算 , 能够更加精准反馈出道路的场景 。 在手机拍摄领域 , 此类情况较为多见 , 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 , 手机的夜拍算法仍然能够在进光量较低的环境下 , 拍摄出较为清晰的的影像 。

图源:pixabay

肉眼看不清的景物 , 多颗摄像头和传感器 , 也可以精准收集信息 , 并反馈到屏幕上 , 能够大幅提升驾驶时的安全性 , 这点是摄像头未来能够替代后视镜的最大依仗 。
第三 , 提高通行效率 , 减少风阻力 , 降低汽车行驶成本 。
早在2016年 , 日本就立法 , 允许汽车取消后视镜设计 。 之所以会由日本带头 , 是因为当地人口密度太大 , 许多道路比较老旧和狭窄 , 在这种道路上行驶 , 伸出的后视镜很容易被磕碰 。 用摄像头替代后视镜 , 可以避免此类事件再发生 。
另外 , 早前奥迪研究发现 , 取消后视镜后 , 汽车的风阻从0.28降低到了0.27 。 风阻的下降意味着汽车能耗的降低 , 更意味着出行成本的下降 。 特斯拉CEO马斯克曾表示 , 后视镜是多余的设计 , 取消后视镜后 , 特斯拉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可以提高5% 。
由此可见 , 取消后视镜 , 在经济和环保层面也有不少好处 , 能够帮助汽车行业尽早完成碳排放目标 。
然而早在2016年就立法推进摄像头取代后视镜的日本 , 新车依然大量配备后视镜 , 哪怕是价格高昂的豪车 , 如日前本田发布的奥德赛新车 , 依然标配后视镜 。 原因就在于 , 摄像头取代后视镜 , 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克服 。
摄像头取代后视镜 , 仍需要时间摄像头取代后视镜 , 是汽车行业长期发展总结出来的方向之一 , 不只是一两家车企准备这么做 。 可现在车企与消费者还没准备好 , 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 , 摄像头才能全面普及后视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