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被否认百年的「疯狂」实验被重新启封( 二 )


但承载了如此多美好现实意义的技术 , 想要实现也并非易事 。

本次美的创见大赛“无线隔空输电”的赛题也正契合当前的行业热点 , 旨在探索社会热点中的难点 , 哈工大朱春波教授谈到:在国家层面的双碳战略下 , 新能源汽车正在快速实现对高能耗、高污染的燃油车大比例替代 , 从长期来看 , 由于城市空间有限 , 充电设施的普及成为明显瓶颈 , 而无线充电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

激发无线输电的无限潜能
1901-1905年 , 特斯拉在沃登克里弗塔实验高功率、远距离无线输电 , 还在几百英里半径范围内制造出点亮纽约天空的人造闪电 , 但最终他的研究数据被科学界否定 , 之后很长时间无线输电被长期搁置 。
特斯拉的失败并不是无线输电本身不成立 , 更多是因为技术、材料、元器件等完整的科学、工业体系不足以支撑无线输电的大规模商用 。 随着二极管、晶体管、半导体、乃至下一代半导体技术一步步成为现实 , 无线输电已经不再是空中楼阁 , 格朗巴桑村无疑为无线输电树立起了重要的里程碑 。
呼爱国教授也表达了对国内无线输电领域未来发展的期待:“希望大家能够抓住历史机遇 , 迎接挑战 , 把无线输电的研究和实践推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 ”
然而 , 目前国内无线输电技术研发中一个重大的难点 , 就是人才的稀缺 , 研究无线输电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共同努力 。
为了解决无线输电从研发到应用的各种重大问题 , 不同国家、不同类型企业都在积极布局 。 11月4日 , 在刚刚落幕的第二届美的创见大赛全国8强战队决赛上 , 围绕“无线隔空输电”这一主题 , 层层选拔出来的8支队伍纷纷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

本届大赛吸引了60多支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创业公司的参赛队伍 , 经近半年的激烈角逐 , 昆明理工大学代表队最终获得了第一名 , 和所有参赛队一起为无线输电这个全球范围内的前沿领域贡献出大量极具创造性的技术方案 。
重庆大学孙跃教授表示 , “这次参赛队伍的组成 , 基本上代表了我国无线输电领域的第三代水平;从赛题、赛程和结果来看 , 既实现了前沿领域的创新 , 又兼顾了趣味性和知识性 , 起到了非常好的传播作用 , 为我国的科技竞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和标准 。 ”
把握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 , 让科技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无限可能 , 这也是美的为消费者创造美好生活的初衷 。 通过比赛 , 不但可以推动科研的不断深入 , 还能开拓更大的想象空间 ,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 科幻电影中才会出现的产品和技术终会在现实中与我们相遇 。
如果把太空取电作为无线输电的终极应用场景 , 在攀登这座高峰的途中 , 还将创造出无数可能的新产品、新技术 , 也需要不同专业的高科技人才加入进来 。
从一个传奇人物的理想 , 到赋能上百万人 , 甚至可能是全人类的梦想 , 有关无线输电的美好设想正在一步步被实现 , 毫无疑问 , 美的创见大赛也加快了这个进程 。

比赛没有终局
对于本次大赛 , 呼爱国教授谈到:希望类似的创见大赛能对无线输电技术的产业化增强信心 , 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才加入该行业 。 产学研结合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实践 , 也将长期促进该领域的发展 。 产业化后技术的继续升级是保持企业竞争力的制胜法宝 。
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 , 技术的终局是应用 , 从理论到技术实现仅仅是走出了技术落地的第一步 , 对于形成产业化优势 , 并最终实现更广泛的社会价值还远远不够 。
为了让其落地 , 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 而一个技术得以顺利落地 , 绝不是闭门造车就能实现的 , 特别是无线输电这样的前沿领域 , 更需要建立完整的产学研生态链 , 共同推动无线输电技术的市场化与商业化 。
这次美的创见大赛的目的也不是为了PK , 而是希望更多有趣的应用场景能够被发现 , 集思广益 , 推动技术能够更快落地 。
如复赛和决赛的试题是在有复杂坡度的环形赛道上 , 车辆不使用任何储能设备 , 分无载重无坡度、无载重有坡度、有载重有坡度三轮 , 记录从起点到终点的行驶时间 。 此外 , 比赛还严格限制了参赛方案的输入功率和线圈尺寸 。
无线输电在大规模产业化的同时会面临安全性、市场成熟度以及成本这三大难题 。 在技术实现中也会遇到变耦合、功率以及动态等三个难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