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智能电梯行业研究报告( 四 )


电梯行业的主要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如下表所示:

资料收集: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主要行业政策
涉及电梯行业的相关发展规划及政策如下表所示:

资料收集: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第三章行业估值、定价机制和全球龙头企业3.1 行业综合财务分析和估值方法图 综合财务分析

图 行业估值和历史比较

图 指数PE/PB

图 指数市场表现


图 指数市场表现(主营收入)

图 指数特征

图 指数趋势比较

智慧电梯产业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等 。
3.2 行业发展电梯行业主要经历了以下发展历程:萌芽阶段-蒸汽驱动导入阶段-电力驱动导入阶段-现代-电梯成长期-成熟发展期 。

  • 萌芽时期始于18世纪 , 该时期的“电梯”主要以人力作为驱动
  • 1800-1849年 , 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驱动 , 电梯进入蒸汽驱动时代 , 伦敦建筑师伯顿和霍默建造了“上升房间” , 这是一个由蒸汽驱动的旅游景点 , 可以观看伦敦全景
  • 19世纪下半叶 , 德国发明家Wernervon Siemens设计了第一台电动电梯 。 20世纪由Elisha Otis创立的OTIS Elevators将负责在纽约新落成的帝国大厦中安装电梯 , 该电梯能够以每分钟1200英尺的速度运行——无缝穿越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楼之一 。
  • 60年代和70年代 , 磁感应调平、组控制和先进设计的滚轮导轨成为标准设备 。 早期的固态控制 , 先进的液压阀和泵组 , 并且出现了移动电缆的新设计 。
  • 2000年后 , 随着集成电路、固态门探测器边缘、LED、计算机集成控制器和“智能”系统的出现 , 电梯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 。
从目前电梯产量来看 ,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人们对便捷生活要求的提高 , 电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 , 全球电梯产量保持稳定增长 。 从2010年的60.8万台增至2017年的113.1万台 , 年均增长率达9.51% 。 根据2015-2017年的复合增长率测算出2018-2019年的产量数据分别为115万台、118万台 。
从全球电梯需求量来看 , 结合KONE公布数据及测算数据显示 , 2010-2020年全球电梯新装量呈波动上升的趋势 , 2001年全球电梯新装量仅为28.8万台 , 2020年全球电梯新装量已达到100万台 。 其中主要受益于近20年发展中国家经济不断发展 , 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加 , 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 。
3.3 行业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1) 宏观环境波动、政策波动风险
电梯与下游房地产行业、基建息息相关 , 易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环境的影响 。 如宏观政策、经济环 境发生变化 , 将影响电梯行业市场预期 , 给电梯生产经营带来较大的影响 。
应对措施:应该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走势 , 顺应宏观调控政策导向 ,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 及时调整经营方向和发展战略 , 努力实现高质量持续发展 。
【2022年智能电梯行业研究报告】(2) 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随着行业的不断延伸 , 各类参与主体明显增加 , 行业竞争加剧 , 客户需求的多元化、精细化、综合化要求 不断提高 , 只有高质量的产品、精准的市场定位以及丰富的运营经验才能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 。 如果不能正确判断、把握行业的市场动态和发展趋势 , 根据技术发展、行业标准、客户需求及时革新技术和业务模式 ,将存在因竞争优势减弱而导致市场份额下降 , 经营业绩不达预期的风险 。
应对措施:将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 创新经营方式 ,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 实时跟踪行业发展趋势和最新技术动态 , 不断完善产品及解决方 案 , 提升核心竞争力 。
(3)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受部分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较大 , 主要原材料的价格波动会对本的毛利率及盈利水平带来较大影 响 , 若未来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产品价格无法同比上涨 , 则可能导致的利润水平受到挤压 , 存在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
应对措施:①加强与供应商沟通 , 积极拓宽业务渠道 , 通过多种采购模式合理控制采购 成本 。 ②全面推进精益生产 , 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 进一步降本增效 。
(4) 产品质量风险
生产的电扶梯产品 , 属于特种设备 , 有着众多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应用要求 , 下游客户对于产品的质量要求极为严格 。 自成立以来一贯高度重视产品质量 , 建立了严格而规范的产品质量管控体系 , 尽管 到目前为止未发生任何重大产品质量事故或重大产品质量纠纷 , 但仍不排除可能因其他某种不确定或不可控因素导致产品质量出现问题 , 不仅会给造成质量索赔等经济损失 , 还将对品牌、市场声誉及后续供货资格造成不利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