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并不是唯一一个正在立法管理太空资源商业开发的国家 。 卢森堡和阿联酋也在编纂他们自己本国的空间资源法 , 希望借此吸引商业投资 。 俄罗斯、日本、印度和欧洲空间局(European Space Agency)也在纷纷构建法律框架 , 制定自己的太空采矿目标 。
前仆后继的私营公司
空间资源勘探还未真正开启 , 但起跑线上早已挤满了私营部门的“候选人” 。 不过 , 随着协议的达成和取消 , 资金的筹集和失去 , 公司的成立和破产 , 这些候选人来了又走 , 前仆后继 。
行星资源公司(Planetary Resources Inc.)成立于2009年 , 旨在开发机器人小行星采矿技术 。 尽管汇集了字母表(Alphabet)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前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和维珍集团(Virgin Group)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等高知名度的创始投资者 , 该公司还是于2020年淡出了舞台 。
沙克尔顿能源公司(Shackleton Energy Company)于2007年成立于德克萨斯州 , 旨在开发月球采矿技术 。 由于2011-2013年间未能筹得足够资金 , 公司于2013年宣告失败 。
自那之后 , 太空产业涌现出了一大批公司 。 例如 , 日本的iSPACE公司以月球勘探为目标 , 旨在“帮助其他公司实现对月球上水和矿物资源的商业开发” 。 加利福尼亚州的Offworld公司正在开发“能在地球、月球、小行星和火星上采矿的通用工业机器人” 。 英国的小行星采矿公司(Asteroid Mining Corporation)正在资助开发“El Dorado”人造卫星 , 并计划于2023年发射 。 El Dorado将对5000颗小行星进行广泛的光谱调查 , 以找出最有开采价值的小行星 。
前路漫漫
无论公私部门对地外资源开采的热情有多么高涨 , 都难以掩盖这项任务的艰巨性 。
以月球采矿为例 , 月球两极温差巨大 , 白天高达120摄氏度 , 夜晚可降至零下232摄氏度;而且月球没有磁场 , 难以抵挡宇宙辐射 , 环境十分恶劣;此外 , 阿波罗号宇航员还发现 , 月球尘埃虽然十分细小 , 却具有很强的磨损性 , 极易造成机器零部件的损坏 。 由于绝大多数油和冷却剂会在真空中分解或蒸发 , 想在月球上进行润滑和冷却十分困难 。
小行星上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 虽说日本隼鸟2号(Hayabusa 2)和美国奥西里斯-雷克斯(Osiris-Rex)探测器均在近年取得了重大进展 , 小行星着陆等技术也不再是空想 , 但是 , 零重力条件下的资源开采与利用技术仍然有待开发和测试 。
在这一领域 , 公共机构也颇为活跃 。 2019年 , 阿丽亚娜集团(Ariane Group)与欧洲空间局签署了一份合同 , 旨在研究2025年前登陆月球 , 并建立月球基地的可能性 。 在工作的推进过程中 , 阿丽亚娜集团及其子公司阿丽亚娜航天公司(Arianespace)与部分公司开展了深入合作 。 比如 , 德国初创公司PT Scientists将为其提供着陆器 , 比利时中小企业Space Applications Services则将负责地面系统及通信设备 , 并提供其他服务 。
Pierre Henriquet
【太空采矿:一意孤行还是天赐良机?】PierreHenriquet
核物理博士 , Polytechnique Insights专栏作家
”
End
推荐阅读
- 一立方厘米重20亿吨,中子星到底有多可怕?人掉上去会怎样?
- 黑洞越来越近了,天文学家发现迄今为止距离地球最近的黑洞
- 世界最大的天体:能吞下18亿个太阳的盾牌座UY?在它面前啥也不是
- 南极冰层下探测到中微子 揭示遥远星系特性
- 最近仅710万公里,直径超1.5公里小行星被发现,会撞击地球吗?
- 爱因斯坦时空观被质疑?宇宙或早已步入死亡,我们一直活在过去?
- 黑洞离地球,越来越近了,但天文学家却说:它不应该存在
- 世界上眼睛最多的生物是什么?
- 宇宙究竟有多大?三方面全方位了解宇宙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