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鲸数字-元宇宙-《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3.0》来了!( 二 )


(1)虚拟人账号:写实成势 技术驱动
由于社交媒体内容呈现惯习差异 , 虚拟人在以图片为主的微博平台更新频率明显高于以视频为主的抖音平台 。 另一方面 , 由于超写实虚拟人开发成本较高 , 其短视频更新频率明显低于写实和二次元虚拟人 。
(2)虚拟人使用:持续率低 文创为主
相较于二次元、写实和超写实虚拟人IP将近100%的持续活跃比例 , 以明星、艺人为原型的真身复刻虚拟人则倾向于只出现在有限次数的活动中 , 有70%的虚拟人在短期活动结束后就被放弃使用 。 其余持续活跃的真身复刻虚拟人主要集中在新闻播报和AI助手领域 。
目前 , 样本库中数字藏品平台更倾向于和文创机构合作 , 此类平台有101个 , 其次为平台合作创作者和知名艺术家;用户自创的UGC铸造方式在国内市场还较为少见 。 可见 , 当前国内数藏产业与文创产业具有高度关联性 , 对机构化参与主体更加有利 。
#关键词6:数字藏品
(1)数字藏品:资产确权 异质单元
“数字藏品的元宇宙本质 , 是具有资产属性流通的元宇宙异质化的最小单元” 。 数字藏品的意义在于 , 为元宇宙数字资产创建、流动、转换提供了技术底层 。
理论上 , 大部分数字内容和实体资产均可确权为数字藏品 。 加密艺术和收藏品是海外最主流的数字藏品形式 , 二者市场累计份额超过80% 。 音乐、域名、游戏、身份标识等领域的数字藏品亟待开发 。
从系统哲学的视角来看 , 在“人—社会—自然”的系统中 , 商品价值体现在它给人带来的自由度 , 数字藏品给人带来求美、求新、求异等自由 。 国内数字藏品的定位是数字资产保护 , 内容风格符合主流价值观念 。 但也需高度警惕投资风险 , 防范以数字藏品交易为噱头实施的新型金融诈骗 。
(2)数字藏品:规模暴涨 存续不稳
行业规模扩大后 , 多个平台的藏品价格持续阴跌 , 黑猫投诉平台以“数字藏品+NFT”为关键词的相关投诉共1850起 , 大部分内容涉及藏品不发货、出售后钱未到账以及虚假宣传升值等问题 , 从2022年1月截至目前 , 样本中超过两成平台不同程度被封、“被黑”或主动离场 , 平台经营的稳定性关系到藏品价值的续存 , 可持续的数字经济生态需要规范化的行业监管 。
样本中 , 八成以上的国内数字藏品平台主要内容模式为PGC , 值得注意的是有16%的平台已开始尝试UGC的内容生产模式 , 通过平台的技术支持 , 进一步增强了数字藏品创作的开放度 , 让技术为想象力赋权 。
#关键词7:时空智能
元化万物 , 融合发展 。 纵向来看 , 时空智能仍是一个理论先于实践的名词 , 当前全球时空智能业务布局主要包括虚拟空间、智能地图和沉浸体验等领域 。 相较海外产业 , 国内相关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 在资本活跃度、产业健全度和技术发展度层面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 且时空智能产品成熟度有待提升 , 但国内时空智能市场前景广阔 , 应用场景趋向多元化 。 时空智能产业布局两大方向:将时空智能作为公司主要业务、将时空智能融入公司各类业务体系 。
#关键词8:VR产业链
MordorIntelligence 分析预测 , 2023-2025 , 全球VR应用场景将集中于视频、直播、游戏、教育和社交这五大领域 , 这些应用场景推动VR需求向C端迁移 。
如今VR头显已经形成了Google 安卓系统+高通芯片的底层模式 。 苹果推出产品后 , VR头显将再次形成“类手机”的竞争格局 , 即Android和IOS的系统之争 。
内容上 , 国外以游戏+视频为主 , 国内将形成直播+视频+游戏为主的生态内容 , 并逐步向社交和办公蔓延 , 微软、Adobe、Autodesk、埃森哲等厂商将逐步启动VR应用 。 长远看 , VR将和游戏主机展开激烈竞争 , 该板块全球设备存量超过3-4亿台 , 市场空间巨大 。
2022年上半年 , 全球AR眼镜出货量约为16.8万台 , 受全球形势影响 , 预计下半年出货量将有所增加 , 全年总出货量达到40万台 。 AR软件因产品渗透率不足 , 其数量和种类都弱于VR 。 各大厂商建立起自己的AR开发标准和开发平台 , 形成不同的软件生态 。
#关键词9:元宇宙治理
元宇宙作为治理的对象:针对元宇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风险进行治理 , 搭建元宇宙治理生态体系 。 治理目标:基础、应用、价值:
(1)基础层:元宇宙中基本运行规则、管理规则、治理规则的建立 , 保障元宇宙中各个子系统的健康运行与有序管理 。
(2)应用层:通过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反哺 , 共同构筑起元宇宙的内外双循环的生态化共治体系 , 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 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推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