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陈芳允提出双星定位设想遭到质疑,如今这两颗星成了骄傲


1983年,陈芳允提出双星定位设想遭到质疑,如今这两颗星成了骄傲


文章图片


1983年,陈芳允提出双星定位设想遭到质疑,如今这两颗星成了骄傲


1983年 , 陈芳允根据我国国情提出“双星定位”设想 , 遭到一片质疑 , 没想到 , 如今这“两颗星”却让全世界为之瞩目!


1983年 , 美国在建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已经日益成熟并开始对民用开放 , 在该领域的研发投入也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 。 而我国却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 在该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

当时无线电电子学家陈芳允院士就认为 , 中国也必须拥有自己的导航系统 。


于是他结合我国的现状 , 凭借已经掌握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技术 , 前瞻性地提出了“双星快速定位系统”的设计方案 。

可是 , 美国的GPS由24颗卫星组网 , 而陈芳允院士仅想用两颗卫星组成导航系统 , 他的提议打破了传统科学设想 , 自然遭到了质疑 , 甚至不被接受 。

陈芳允却十分坚定自已的设想 , 他说:“只要给我两颗卫星来做实验 , 我就能解决面临的一切问题 。 ”

他的底气来自于他30多年从事航空航天事业积累下的经验 , 以及他对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方面知识的了如指掌 , 他是这方面的奠基人之一 。

接下来 , 陈芳允为了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 他带领着研发团队来到在广西、新疆以及北京的卫星测量控制站 。


在这里 , 他们需要利用两颗通讯卫星的空余时段进行试验 , 而这个空余时段大部分都在午夜0至2点之间 , 几年间 , 他们从未睡过一个好觉 , 日复一日地苦心研究。

转眼到了1986年 , 一场发展高技术的浪潮在世界范围内掀起 。

3月份 , 陈芳允、王大珩等4名国内顶级科学家联名提交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 后来该建议直接促成了中国科技史上的“863计划” 。


“863计划”充分肯定了陈芳允利用“双星定位”组网的设想 , 因此 , 陈芳允凭借着该计划的实施 , 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各种反复论证、实验、调整……挑战着诸多的“不可能” 。

1989年9月25日 , 陈芳允主持了首次“双星定位系统”功能演示会议 , 演示在众多科学家们的见证下获得成功 。

这在世界上 , 也是首次实现地面目标利用两颗卫星快速定位 , 这也成为了“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前生” 。

然而 , 好事多磨 , 由于“导航卫星工程”启动资金巨大 , 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 , 因此迟迟没有进入到实质阶段 。


直到1990年海湾战争的打响 , 美国GPS为全世界完美演示了GPS是如何协助战争获取胜利的 , 让世界和中国都意识到了导航卫星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


于是 , 经过一段前期的准备工作 , 1994年2月 , 一份《关于印发双星导航定位系统工程立项报告》的通知发放给各个相关部门 , 随后“北斗”项目按下了“启动”按钮 。


从此 , 陈芳允开创了我国“北斗”导航卫星事业 , 成为了“北斗系统”的泰斗级人物和创始人之一 。

也因此 , 陈芳允荣获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2000年4月29日 , 陈芳允因病去世 , 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事业和那颗无比牵挂的“北斗” 。

但值得欣慰的是 , 就在年底 , 我国发射2颗“北斗一号”卫星均获成功 , 中国终于拥有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 。

这也算是对陈老在天之灵最好的告慰吧 。

2010年6月 , 在深邃的星空中有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陈芳允星” , 从此 , 陈芳允院士化身成星星与“北斗”卫星相会在天际 。

如今 ,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早已建成并正式开通 , 《新时代的中国北斗》白皮书也已正式发布 , 这标志着“中国北斗”作为一张“国家名片”已经正式登上了世界舞台 , 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璀璨篇章 。

【1983年,陈芳允提出双星定位设想遭到质疑,如今这两颗星成了骄傲】在此 , 向每一位孜孜以求的“北斗人”致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