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不少从业者成功实现了转型 , 但更多人还是觉得疫情扼住了“事业的咽喉” , 不得不黯然转行 。 “不带货就待业 , 我做微商实属无奈 。 ”南京观途国际旅行社老板赵勇放弃了自己摸爬滚打多年的旅游行业 , 转行干起了微商和直播 , 曾经朋友圈里遍及全球的美景和美食 , 被卖酒、卖海参、卖芒果的广告所替代 。 同样 , 在扬州经营民宿多年的九陆也离开了自己热爱的旅游业 , 三套民宿分别被改成了菜鸟驿站和群租房 , “我这算是从经济外循环变成内循环了吧!”九陆苦笑着对记者说道 , 不过他表示疫情过去还会继续干民宿 。 广西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覃老师表示 , 这两年专业高考收分显著下滑 , 毕业生也大都从事其他行业 , 旅游业未来或将面临人才短缺问题 。
新型旅游方式正成为市场“宠儿”
悠扬的口琴声响彻山林 , 草地上到处都是野餐的市民 , 登山石梯上游人如梭……深秋的老山观景台可谓“车如流水马如龙” , 成为不少南京市民外出游玩的首选 。 与此同时 , 在老山另一侧的响堂村 , 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进行露营、体验农活和钓鱼等亲子活动;而不远处的工地上 , 一座豪华度假村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 “现在也不太敢出去玩 , 响堂村离市区比较近 , 又主打亲子游 , 正好周末带孩子来玩 。 ”南京市民季先生告诉记者 。
露营、研学、夜游和线上旅游等层出不穷的新型旅游方式 , 正在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宠” , 也为文旅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 此前发布的“2021-2022江苏文旅消费热力榜”中 , 便有回龙窝WOW创意艺术市集、溧阳礼诗圩村“荷风市集”、苏州本色东西桥市集、盐河水韵国潮夜演等10个新型文旅项目 。 市内游、短途游和郊外游成为大家外出游玩的主流 , 在南京汤山经营农家乐的杜老板表示 , 疫情防控这三年他的生意反而不错 , 每到周末就接订单到“手软” 。
此外 , 吸引本地人游本地的新型市内游 , 正成为各地旅游业主攻方向 。 苏州精心推出“苏州人游苏州”10条主题旅游线路 , 让本地人重新感受家门口不一样的精彩 。 曾经被誉为苏州“千年网红”的山塘老街 , 新树起地标建筑“海市山塘” , 昆曲、民谣相对而歌 , 市井烟火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 , 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去打卡拍照 。
得益于文旅资源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 对于受相关规定约束不能出游的人来说 , 线上“云旅游”也成为缓解出游需求的法宝 。 “利用网络平台 , 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祖国大好河山 , 上一秒在欣赏兵马俑 , 下一秒可能就瞬移到了故宫 , 其实也挺好的 。 ”南通公务员周彤桐因为单位规定不能外出 , 便迷上了线上旅游 。 导游张真好通过“沉浸式云游南京城” , 在抖音等平台吸粉超百万 , 足见相关需求之庞大 。
尽管疫情反反复复 , 但在新型旅游方式的推动下 , 旅游行业也取得了相对不错的复苏成果 。 根据《2021-2022年度江苏文旅消费白皮书》数据 , 2021年江苏全年接待境内游客9.5亿人次 , 比上年增长5.8% , 较2019年恢复度为90.48%;实现旅游消费总额3871.5亿元 , 增长5.2% , 较2019年恢复度为86.27% 。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 , 旅游市场波动复苏的趋势不会改变 , 有刚性出行、近程旅游和本地休闲托底 , 旅游消费的宏观基本面仍在 。
江苏经济报记者 洪姝翌
【旅游市场|政策暖风频吹 旅游市场曙光已现】见习记者 樊 骏
推荐阅读
- 旅游业|航拍湖南常德大山美景图
- 旅游业|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十大国家
- 旅游市场|扔在川藏线上的“豪车”那么多,为何没人捡?当地人:谁捡谁后悔
- 旅游业|海南旅游带什么特产回去?还纠结于老三样吗?
- 毛乌素沙漠|我国即将被消灭的沙漠,一群“捣蛋鬼”来过后,毁掉了40年努力
- 旅游业|浙江温州有个很出名的岛屿,坐船3分钟,门票6元,名胜古迹特别多
- 旅游业|小城深秋美如画
- 旅游业|从熙熙攘攘到没人问津,旅游景区“太作了”,给全部景区提了个醒
- 旅行社|蒙古族人们都住蒙古包,洗澡会不会不方便?看当地姑娘怎么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