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刊《Acta Materialia》:激光增材制造中粉末氧化对缺陷形成的影响( 三 )


3.3.熔池动力学对孔隙破裂的作用
在原始粉末研究中 , 在本研究中使用的加工条件下 , 孔隙破裂不明显 。 然而 , Leung等证明 , 孔破裂在凝固过程中通过孔聚结和孔迁移发生 。
在氧化粉末研究中 , 我们揭示了第二层熔体轨迹的LAM过程中的不同破孔机制 , 如图6所示 。 激光束形成小孔 , 穿透第二粉末层并重新熔化第一层熔体轨迹的顶面(图6a) 。 激光再熔化促进了熔池中的孔隙传输 , 允许气孔通过锁孔逸出到大气中 , 类似的观察结果显示在第一层熔体轨迹和图3b中 。 为了进行气体夹带 , 这些气孔必须位于约距离粉末床表面1?mm(基于我们的设置) 。

图6:时间序列射线照片 , 显示了氧化粉末(P=150)的第二层因瓦36熔体轨迹 。
图6b揭示了LAM期间开孔形成的新机制 。 7?ms时 , 激光重新熔化第一层熔化轨道的表面并形成液桥(由紫色虚线表示) 。 介于10和34.8 ms之间? , 激光束使液桥的尺寸增加一倍 , 同时加速其内部熔体流动 , 从而促进孔的聚结、生长和传输 。 通过34.8?ms , Marangoni驱动的气流向液桥两端夹带气孔 , 显著削弱其结构完整性 。 激光束会提高气孔周围材料的温度 , 加热气孔(见红色虚线箭头) , 并按比例扩大气孔的体积 。 一旦气体压力超过液桥的表面张力 , 液桥就会破裂(35?ms) , 并作为液态金属流(36?ms) , 形成液滴飞溅 。 因此 , 闭合孔隙破裂打开 , 在熔体轨道表面留下凹痕或凹坑 。
图7显示了氧化粉末LAM中第三层熔体轨迹的演变 。 与第二层熔融轨迹类似 , 激光束在熔融轨迹前部的开放孔上方熔化粉末 , 形成暂时封闭孔的液桥 。 随着LAM的进展 , 激光束在孔内引起间接激光驱动的气体膨胀 , 这克服了液桥的强度 , 导致孔破裂 , 随后形成开放孔和液滴飞溅 。 这一可重复的观察结果表明 , 孔破裂是氧化粉末LAM中液滴飞溅和开孔的关键形成机制 , 可能适用于原始粉末的LAM 。

图7 时间序列射线照片 , 显示了150 W的第三层因瓦36熔体轨迹(B2.3)的LAM? 。
图7b揭示了LAM期间的一种新的毛孔愈合机制 。 激光束穿透第二层和第三层熔体轨迹 , 打开预先存在的孔(361?毫秒) 。 气体在预先存在的孔隙内径向膨胀 , 向上推动液态金属(362?毫秒) 。 随后 , 由高表面张力驱动的液态金属回旋回到顶部轨道(由红色虚线箭头指示) , 愈合毛孔 。 液态金属的向内流动可能是由马兰戈尼对流推动的 , 与液态金属的重量相结合 , 导致熔池向上旋转并回落 , 从而修复孔隙(361-363?毫秒) 。
3.4.熔池几何形状和孔隙率的时间分辨量化
【顶刊《Acta Materialia》:激光增材制造中粉末氧化对缺陷形成的影响】使用X射线照片 , 我们量化了整个LAM中熔体轨迹几何形状及其内部孔隙度的变化 , 见图8 。 图8a显示氧化粉末(L-B2.1)的轨迹长度比原始粉末(L-B1.1)长约20% 。 这是由于1)降低的表面张力导致熔池进一步扩展 , 2)激光束前方飞溅物增加 , 使轨迹向粉末床底部延伸 。

图8 LAM期间熔体特征的量化:(a)第一层(B2.1)、第二层(B2.2)和第三层(B2.3)熔体轨迹的长度和深度 , 以及(b)每个熔体轨迹中孔隙率随时间的变化 。
3.5. Post-mortem3D分析
同步辐射X射线成像装置的像素分辨率为6.6?μm , 这意味着我们无法量化直径小于约20μm , 此外 , 射线照相分析未考虑X射线束路径上的孔隙深度 。 因此 , 我们进行了高分辨率XCT扫描 , 以检查由原始粉末和氧化粉末制成的样品 , 在3D中可视化和量化形态和孔径分布 。
图9a显示 , 原始粉末产生的熔体轨迹显示出0.08%的孔隙率 。 根据XCT数据的分辨率 , 熔体轨迹显示没有开放孔 , 但包含一些面积当量直径为10?μm 。 图9b显示 , 氧化粉末产生的熔体轨迹的总孔隙度为15.1% , 其中三分之二(8.6%)为开孔 , 三分之一(6.5%)为闭孔 。

图9 由(a)原始粉末(B1)和(b)氧化粉末(B2)制成的熔体轨迹的3D体积绘制 。 (c)它们相应的孔径分布 。
调整层厚度是减少粉末飞溅的有效方法 。 如下图所示 , 蒸汽射流具有倒锥形 , 该圆锥体更局限于熔池附近 , 但在远离熔池时会膨胀 。 因此 , 较薄的粉末床有更好的机会被激光完全熔化 , 并在蒸汽喷射路径中留下更少的松散粉末以喷射 。

光学图像显示粉末层厚度对增材制造的AlSi10Mg样品微观结构的影响 。
通过比较不同层厚度构建的AM部件 , 发现证据证实了层厚的影响 。 两个AlSi10Mg样品分别在商用AM机器中制造 , 层厚分别为50μm和30μm 。 两个样品的横截面垂直于建筑方向切割 。 两个横截面的光学图像如图上图(a , b)所示 。 飞溅引起的孔隙可以在具有较厚层(50μm)的样品中找到 , 如图(a)所示 。 然而 , 在具有较薄层(30μm)的样品中很少发现飞溅引起的缺陷 。 两个样本的密度也支持上述观察结果 。 50 μm 层样品的密度为 2.5648 g/cm3 , 低于 30 μm 层样品的密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