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情绪疗法(RET)——概观

【理性—情绪疗法(RET)——概观】

理性—情绪疗法(RET)——概观


作为几种主要的治疗理论取向之一 , 认知疗法(有时也称认知行为疗法)是当代吸引了众多咨询师的一种取向 。 对这一取向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心理学家不只一人 , 也不是一批人团结在一起协同努力 , 而是由许多人各自相对独立地发展出各自的体系 。 随着这些体系的成熟 , 人们发现它们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取向 。 一般认为 , 属于这一取向的有埃里克·伯恩的“相互作用分析”(TA) , 梅钦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 , 贝克的“认知疗法” , 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RET) , 以及格拉塞的“现实疗法” 。
在这些体系中 , 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 其“认知—行为”取向的色彩也特别突出 。 RET正好是作者本人主修的疗法 , 所以我把它作为一个代表进行详细的介绍 。 欢迎朋友们私信或在评论区讨论 , 我们一起讨论、学习、成长和进步 。

理性—情绪疗法概观
理性—情绪疗法的历史
理性—情绪疗法(Retional-Emotive Therapy , 简称RET)酝酿于20世纪50年代 , 60年代后渐趋成形 。 但据埃利斯自己说 , 理性—情绪疗法的核心思想——对理性认识在人的生活中之作用的强调 , 却与埃利斯的早年生活与学习有关 。 阿尔伯特·埃利斯生于 1913年 。 在童年和少年时代 , 埃利斯在身心两方面的发展上都出现过一些困难 。 他患过急性肾炎 , 性格也一度很羞怯 , 怕在人前讲话 , 尤其怕与异性相对 。 在此期间他对哲学发生了浓厚兴趣 , 阅读了古代和现代许多哲学家、思想家的著作 。 其中爱比泰德、奥勒留、爱默生、杜威、弗洛伊德、罗素、华生等人对他尤其有影响 。 在这些思想家的影响下 , 埃利斯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情绪问题是没来由地自己制造出来的 , 从而下决心采取一种认知—行为性质的方法来克服自己怕在人前讲话以及社交焦虑的毛病 。
埃利斯于194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 , 194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 尽管他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心理分析疗法不无疑虑 , 他还是觉得这是种深刻的治疗形式 , 因而于1947年在凯伦·霍妮研究所的一位分析家的指导下开始进行个人分析和训练 。 自此以后 , 他便开始以经典心理分析的方法进行心理治疗 。 到1953年左右 , 他越来越对这种疗法的理论及其疗效失去信任 , 虽曾努力尝试对它进行改造 , 但最后还是认为这样做徒劳无益 。
在50年代理性—情绪疗法的酝酿时期 , 曾将这种治疗称作“理性疗法”(RT) 。 埃利斯试图以此使它与其他疗法区分开来 。 但后来发现人们常将它混同于18世纪的理性主义哲学思想 , 这易于使人忘记这种疗法的同时也强调行动的特点 。 这样 , 埃利斯与他的第一个合作者罗伯特·A.哈帕决定 , 将RT改名为“理性—情绪疗法”(RET) 。
RET的特点是认知、行动并重 , 理性、经验并重 。 但在60年代 , 它强调理性作用这一特点更突出 。 埃利斯坚信 , 一个人如果有了一种合情合理的生活哲学 , 他就几乎不可能产生情绪困扰 。 埃利斯认为他的这种信念吸收了古今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和一些重要的认知治疗家的思想 。 其中也包括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和道家的思想 。 中国古代思想家大多认为 , 情生于思 , 要改变情绪 , 就得改变人的思想 。 后来 , 西方哲学家如斯宾诺莎、罗素把这些观点引入了现代西方世界 。
RET在60年代早期曾采用其他疗法的一些练习方法 , 如皮尔斯的“遭遇法”等 , 后来又发展出一些属于它自己的经验性练习 , 这使它的行为取向也得到加强 。 随着RET的成长 , 70年代以后有越来越多的临床心理学家加入了RET的阵营 。 RET的原理被应用于多种多样的情绪障碍的治疗 , 出现了不少阐述RET的著作 。 除了学术性著作外 , RET还出版了大量自助性的理性—情绪治疗程序读物 , 以及一般的普及读物 。 例如《理性生活向导》、《成功婚姻向导》、《克服拖沓毛病》、《个人幸福向导》等等 。
到了80年代 , RET已经成了一个国际闻名的心理治疗体系 。 它有两所研究机构 , 一个是“理性生活有限研究所” , 是一家非盈利性的教育和科研组织 , 创办于1959年;另一家是“理性—情绪治疗研究所” , 创办于1968年 , 是一个培训机构 。 两所机构的本部都设在纽约市 。 除了出版专著、书籍和通俗读物外 , 还出版一份名为“理性生活”的期刊 。 在教育培训方面 , 开设了成人教育课程 , 研究生培训 , 以及特别的专业进修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