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发生的“奸母杀子”案,为啥25年后才确定真凶?嫌疑人已死10年( 三 )



这里的关键在“血型” , 只有A、B、AB、O型等几大类 , 符合其中一类的人相对较多;因此 , “血型符合”并不能作为判断凶手的定案证据 。
以今天的技术 , 最有效的手段无疑是DNA鉴定 , 何况警方还有血液、精斑这些实质性证据 , 理论上很容易破案;但该案发生在1991年 , 当时还没有“DNA鉴定”这类技术 , 甚至将血样、精斑送至省公安厅都无法还原真相 。
调查至这一步 , 此案在修武县内引起极大反应 , 尤其到了“血型相同”这一步 , 很多人民群众理解不了警察为什么难以定案 。
包括“范新河”这样的办案人员也很气愤 , 当时他只有28岁 , 年轻气盛时也曾暗下决心 , 一定要干出一番成绩 , 保修武一方平安!

至此 , 范新河及法医将“魏淑敏”尸体内取出的精斑保存 , 期待着日后出现更加先进的鉴定技术 。
一晃20年 , “范新河”早已荣升副局长 , 曾经的小伙子也到了即将退休的年龄 , 经手的大案要案虽然多 , 但他心头依然压着一块大石头 , 也就是当年的“奸母杀子 , 抛尸机井”案 。
这20多年里 , 焦作市建立了DNA数据库 , “范新河”一得到消息 , 马上派人将当年保存下来的精斑送去鉴定匹配;但“DNA库”需要时间充实数据 , 范新河始终没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
这里有一个结症 , 案子已过20多年 , 当年的凶手还在不在人世?这个谁也无法判断 。
假设凶手在“DNA库”建立之前就已去世 , 如今是找不到凶手DNA数据的 , 想要继续鉴定 , 就需要其子女进行再度鉴定 。
前面说的仅是“理论” , 众所周知 , 父辈与子辈的DNA不会完全一样 , “后辈”的DNA还可能发生变异;如此查案 , 鉴定比对非常麻烦 , 用“大海捞针”来形容也不过分 。

尽管如此 , 修武县公安局、“范新河”等办案人员依然没有放弃希望 , 终于在2016年找到了一丝希望;经多方调查 , 刑侦组锁定了商丘市的一名史姓男子 , 该男子时年75岁 。
办案人员提取史姓男子DNA后 , 与20多年前留存的精斑DNA进行比对 , 结果两者数据出现了较大差异 , 难道“范新河”又白费劲了?
事情可没那么简单 , “范新河”在调查史姓男子很久之后 , 这才决定进行DNA比对的;尽管数据有出入 , 办案人员的调查可是有依据的 , 这其中一定另有隐情 。
用范新河的话说:DNA数据是“死的” , 但警察可是“活的” , 人不能被数据绑住 , 要揭开数据看本质!

负责鉴定的技术人员也称 , 两者数据虽然差异较大 , 但许多方面还是存在一致性的 , 因而不排除后代中出现“遗传变异”的可能性 。
这么说有点难懂 , 直白点讲 , 这位75岁高龄的史姓男子或许不是凶手 , 但他的子孙后代里 , 有人可能就是20多年前的“真凶” 。
前面说了 , 警方先进行缜密调查 , 后决定提取史姓男子NDA数据的;尽管警方做出了很多努力 , 结果却并不如人意 , 史姓男子的长孙才与1991年出生 , 不可能又在1991年作案 。
史姓男子还有3个儿子 , 但经比对 , 无一人与20多年前的凶手DNA数据吻合 。
这起25年前的“悬案” , 如今再次陷入僵局 , 不少人萌生退意 。

刑警副队长“刘强”却在此时发话了;他坚定地表示:几乎所有证据都指向这里 , 出现这样的结果 , 一定是我们自己哪里出了错 , 必须将全部内容再查一遍!
功夫不负有心人 , 警方并没有错 , 经走访调查 , 史姓男子其实还有一个儿子 , 但在10年前就已经因病去世了;碍于避讳 , 所有人都没有向警方吐露这个细节 , 谁又能想到 , 一个死了10年的人 , “如今”还能成为犯罪嫌疑人呢?
这个去世10年的嫌疑人名叫“史家周” , 曾在修武县新河农场服刑 , “奸母杀子”案发时 , 他已刑满释放 。
疑点是有 , 但现实中依然遇到了阻力 , 想要确定凶手 , 就必须提取“史家周”的DNA , 直白点讲 , 修武县警方要在商丘“开棺验尸” 。

首先 , 家住商丘的史家人 , 对修武县警方提出的“开棺验尸”要求极力反对 。
后在修武县警方提供的诸多证据前 , 史姓男子又称 , 自己当年埋葬儿子的花费超10万 , 如今又要“开棺验尸” , 之后还要重新安葬 , 这笔费用修武县警方负责出吗?
史姓男子胡搅蛮缠 , 无非是想阻挠修武警方“开棺验尸” , 越是这样 , 嫌疑越大;何况范新河为代表的修武警方早已查清 , 当年“史家周”臭名远扬 , 即便死后也未能得到乡人的尊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