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指望一次拍好《三体》( 二 )


故事可以很复杂 , 背景也可以很复杂 , 但主题一定不能复杂 , 黑就是黑 , 白就是白 , 但《三体》就不是那么黑白分明 。 ”不仅如此 , 书中也涉及不少中国历史 , 部分主要人物的行动动机也是“中国式”的 。 Netflix的剧集只有华人或华裔参与 , 且好莱坞制片厂近年对“政治正确”的呼应意愿相当之高 , 小到演员形象 , 大到整部作品的主题把控 , 很难预料拍出来会不会是西方思维主导的“魔改版” 。
再看国内 , 腾讯版《三体》的预告片侧重展现了角色和表演 , 主演阵容也收获了许多观众肯定 。 但唯一出现的大场面“古筝行动”(用五十余根纳米材料“飞刃”切割整艘轮船)看起来写实感稍弱 , 特效画面在真人剧中稍显违和 , 又不免让人担心 , 该剧对宏大科幻场景的呈现会力不从心 。

“古筝行动”与两版真人剧对应 , 动画形式对于高概念、强特效场景的展现具备一定先天优势 。 用刘慈欣本人的话说:“动画是一种自由的艺术形式 , 特别适合展现科幻小说的内容和意境 。 ”
虽然这并不代表同样的特效场面拍成动画就能降低投入成本 , 但对于强调想象力的科幻题材 , “全虚拟”的动画往往能不受现实常识限制 , 带来更多惊艳感 。 即便如此 , 《三体》动画PV发布后也没有迎来一边倒的叫好 。
部分观众认为动画的人设丢掉了原著神韵 , “书里角色写实 , 是普通人 , 动画没一个符合想象” , 其中警官史强的肌肉壮汉形象被提及较多 , “像是从《灵笼》(艺画开天上一部作品)里直接照搬过来的 。 ”

《三体》动画史强此外 , 也有观众认为动画里的美术风格借鉴现有的赛博朋克等成熟题材太多 , 在概念设计、美术风格上没有体现出《三体》的独特性 。 往前追溯 , 最早一版张番番导演的电影《三体》基本无望面世 , 影片的豆瓣页面甚至有高赞评论化用《三体》里的梗写道:“不要拍摄!不要拍摄!不要拍摄!”一部在各方面都做到周全 , 能满足大部分粉丝期待的《三体》影/剧 , 似乎压根就不存在 。
《三体》到底为什么这么难改呢?原著确实有太多特殊之处 。 小说的影视化 , 在本质上是一个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 , 阅读时的思维是抽象的 , 观影时的视觉是具象的——《三体》里有许多科幻描写本身就难以视觉化 。 比如第一部中三体人“锁死人类科技”的关键是“智子计划” , 也就是将“质子”从十一维展开到二维 , 在上面蚀刻电路改造为超级计算机 , 再通过它监视地球 , 没人知道“十一维展开到二维”应该是怎样的视觉奇观 。
类似的还有第三部《死神永生》中 , 高等文明通过一块“二向箔”对太阳系进行“降维打击” , “毁灭你与你何干”这句“金句”就出自该情节 , 这种宇宙规律级的武器、三位坍缩成二维的具体过程 , 同样是视觉难点;再如全书末尾 , 主人公将“一整个微型宇宙”作为人类希望的赠礼 , “一整个宇宙”又该“长什么样”?
更麻烦的是 , 这些情节对全书走向至关重要 , 改编无法绕开 。 当然 , 取巧的方式是选择原著中的一段 , 《三体1》里的高概念设想就相对较少;或者 , 侧重原著中的一个侧面 , 比如减少科幻的成分 , 重点展现人类社会在末日危机下的乱象 。
事实上 , 原著从头到尾没有描述过“三体人”的形态、外观 , 这通常也需要改编方自己原创形象 , 而不论怎么原创都会落入下乘 。

《三体》动画预告但不论是截一段故事还是选一个主题侧面 , 似乎又不能算“拍出了《三体》” 。 如果“全拍” , 则会引向一个新问题:国内目前不论哪种影视形态 , 都缺乏长篇系列化的经验 。 参考3部12小时的《指环王》和8季《权力的游戏》 , 其实也没有“拍完原著” 。
仅从时间跨度和作品体量上看 , 国内比较接近的反倒是无数人弃坑的6季动画《秦时明月》 。 难以系列化是影视工业基础不足的一个缩影 , 同样形成掣肘的还有特效技术、概念设计、流程管理等等要素 。
相比把不存在的东西拍好 , 单纯的场面宏大反而更好解决 , 但观众们见证过《流浪地球》用4年时间、3000多张概念图、8000多个分镜、7000多人的团队拍了一部2.3万字的短篇小说 , 《三体》三部曲却有90万字 , 是前者39倍 。
如果这样粗暴对比 , 一个中国观众理想中的完整、完美版《三体》或许的确诞生不了 。

腾讯《三体》预告至于最容易联想到的资金问题 , 2021年上映的科幻电影《沙丘》投资1.6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亿) , 这一成本基本是目前国内电影制片成本的上限 , 而《沙丘》其实震撼场面不算多、且明确有续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