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作品完成后 , 王壬找到刘慈欣希望听听他的意见 , 刘慈欣答复说:“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三体》电影 , 如果能拍出这种意境 , 真的死也瞑目了 。 ”
后来在一次采访中 , 主持人再次问起《水滴》 , 刘慈欣则表示:“不能要求科幻电影都拍成那样 , 要求太高了 , 那么短一个视频就做了三年 , 是很精致的东西 , 电影不可能达到那么精致 。 ”
经典改编=时间+频率刘慈欣在中国科幻界的地位 , 本就相当特殊 。 早在巨大的声望袭来之前 , 刘慈欣的读者群就是同代科幻作家里最集中的 , 甚至具有一定“饭圈”气质 。 同期常在《科幻世界》发表小说的作家王晋康、何夕、韩松和刘慈欣一并有着“中国科幻四大天王”的戏称 , 此外还有夏笳、罗隆翔等人屡有佳作 , 而只有刘慈欣的读者有个广泛认知的专属粉丝称谓——“磁铁” 。
这既和刘慈欣的产量、质量比其他人更优秀稳定有关 , 也是国内科幻文学曾经遭受打击、刊物和读者在小众状态下都希望捧出或追随“领军人物”的一种代偿心理的体现 。 《三体》获奖后 ,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称赞道:“这个人单枪匹马 , 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 ”
其读者人数也随之暴涨 , 包括马云、马化腾、扎克伯格、奥巴马等名人都公开表达过对《三体》的喜爱 , 2019年刘慈欣还一度位居第十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榜首 。
火了以后 , 刘慈欣之于中国科幻更显出“唯一性”来 。 不论原生的“骨灰粉”还是《三体》吸纳的新粉丝 , 会汇成对影视改编作品的庞大压力 。 这份期待厚重且不统一 , 基本堵死了一版作品拍好《三体》的道路 。
被问及《三体》影视化时 , 刘慈欣不止一次举过同样的例子: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阿瑟·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等等科幻名篇 , “经常说要拍摄 , 结果依然拍不出来 , 到现在已经四五十年了 。 ”
相较之下 , 他认为《三体》的改编酝酿期还不算久 , 还“需要时间” 。
除了前文提到的种种具体原因 , 这种现象也和科幻文学本身的特性有关 。 卡梅隆在与刘慈欣的对谈中就提过一个观点——科幻影视相对科幻文学存在滞后性 , 毕竟许多科幻作品描述的是对未来的想象 。
卡梅隆曾用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发展规律进行解释:“四五十年代电影的任务是把三四十年代小说里一些很成熟的科幻理念普及到大众 , 七十年代科幻电影又不是主流了 , 因为都在讲核武器或流行病 , 观众不一定喜欢这些黑暗、反乌托邦的故事……”后来的《星球大战》让科幻题材变得受欢迎 , 再往后就是以漫威、DC为代表的“软科幻”占据了市场主流 。 而大部分美漫超级英雄 , 其实都诞生于半个世纪以前 。
卡梅隆甚至认为 , “最好的科幻电影都是原创的 , 不是改编的” , 原因则是小说体量和电影时长之间的矛盾 , “要么拍一小段 , 要么都拍但会很肤浅 。 ”目前选择正面挑战科幻鸿篇的作品里 ,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沙丘》(第一部) , 其改编历程同样坎坷:一次半道搁浅、一次票房惨败(往期文章:《看沙丘睡着了 , 是观众的损失吗》) , 2021年的电影版离最初售出改编版权 , 已经过了40年 。
在科幻之外 , 一些相对容易的题材则是另一番景象:翻拍次数多 , 每一版都会有观众喜欢或厌恶 。 如国内观众熟悉的金庸剧 , 较热门的《射雕英雄传》从1978年至今有7个版本 , 《笑傲江湖》从1984年至今有8个版本……海外热门IP如《超人》 , 电影或剧集中扮演过超人的演员至今已有10任 , 《007》则有过6代主演 。 这些影视作品的共性是拍摄技术在不断进步 , 从粗糙的“气功”、“飞行”、“爆炸”进化到以假乱真的CG特效 , 但又因主创们对原著的理解与演绎不同 , 很难得出哪一版才是“公认最佳” 。
很难说《三体》会不会走上同样的道路 , 如今我们渴望它被用更好的技术呈现 , 未来说不定也有观众觉得《水滴》《我的三体》对原著还原最好 , 但不管如何评判 , “最佳”诞生的前提都是对不断翻拍持开放态度 。 观众们需要做的 , 或许是给《三体》以岁月 , 而不是在任何一段岁月里等《三体》 。
推荐阅读
- 18岁少女发现被拐卖后,将计就计反将人贩子卖掉,法院:免于处罚
- 电梯杀人,这片儿太玄了!
- 古墓在地下千百年,里面的机关会生锈吗?古人早就想到了这点
- 霸凌,是比杀人还要残忍的一种犯罪
- 西藏|路过西藏无人区,看到餐馆建议别停下来吃,价格不是一般人能给的
- 这就是未来的地球?末日废土题材电影《维斯珀》
- 开自动挡车绝不能做的6件事!车主必看
- 接下来怎么办?张伯礼张文宏最新表态
- 只有12个人去过月球,为啥现在月球上,有200多吨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