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重新定位旅游业,产业&事业之间该如何抉择?

旅游业|重新定位旅游业,产业&事业之间该如何抉择?

文章图片

旅游业|重新定位旅游业,产业&事业之间该如何抉择?


2022的空气中弥漫着迷茫、焦虑、煎熬 , 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 处于崩溃边缘的旅游业 , 犹如迟暮老人 , 经不起丁点的折腾 , 韧性已到了一根稻草都能压折的地步 , 无处安放的情绪 , 到处寻找寄托 。 近来与景区之家创始人李晟贤先生没事扯闲篇 。 围绕旅游还能不能搞?民营资本的还有坚持的必要吗?可能坚持不到春天怎么办?有没有托底的方式或“解放军”、“救世主”搭救?激烈碰撞 。
共识:旅游业的特殊性 , 非一般服务业可比 , 旅游是最难做的行业!超远距离消费、面对全国竞争、难于重复消费、无法培育客户忠诚度 , 这些都是其它行业不可想象的 。 中国成千上万的老板把前半生的财富全部陷在了景区的坑里 , 这些身经百战的商场高手在此折戟沉沙 , 跨界的方法论和商战技巧碰到旅游业不灵了 。
李晟贤认为:旅游事业与旅游产业之争由来之久 。 改革开放初期 , 旅游归外事办主管 , 其主要职能是接待外宾 , 这时期旅游属性体现为事业型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 国内旅游人次越来越多 , 国家成立了旅游局 , 标志着开启旅游属性产业化改造 。

国家旅游局确定“马踏飞燕”为中国旅游标志
回顾下中国旅游的发展历程 , 用魏小安的话总结下:
1.八十年代 , 以地理学为中心的资源开发;2.九十年代 , 以管理学为中心的行业推进;
3.新世纪 , 以市场学为中心的泛旅游发展;
4.转型期 , 以多学科合作为中心的深化促进与学科瓶颈(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消费学、市场学、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 。
旅游发展中渐失自我 , 旅游学术范式需要其它学科的理论寻得支持或启发 , 在借鉴中却忽视旅游自身学科的建设 , 将旅游发展成了一个“鸡尾酒”产业 。
双属性
旅游属性的定位关乎大家的未来选择 , 承载着大家的反思及期盼 。 如果事业属性 , 洗脚上岸从此老死不相来往;如果是产业属性 , 坚守待机、还可以再坚持一下 。 其实旅游具有事业、产业双属性 ,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做适合的、能做的事情现的更重要 , 远未到需要绝望的地步 , 事业属性项目也没有那么多 。
旅游事业是社会领域的概念 , 是旅游公共产品属性 , 是美好生活的标配 。 社会领域主要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 , 当然也包括旅游事业等 。 社会事业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的服务 , 旅游事业主要指政府为人民群众游玩、休闲、度假提供的旅游设施、场所等 。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使用“旅游事业”这一概念 , 明确提出国家要积极“发展旅游事业 ,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 该提法与多年来各级政府、产业和学术界总以“旅游产业”或“旅游业”完全不同!简单的一字之差 , 却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和旅游发展理念的巨大转变 , 即由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向文化与经济平衡发展、经济与公益并重的全面发展观转变 。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提到“旅游事业”这一概念
旅游产业是经济领域的概念 , 是旅游的经济属性 , 属于消费型服务业 , 满足差异化、个性化需求 。 一般认为 , “产业”指的是经济生产部门 , 而“事业”则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 。
上帝的归上帝 , 撒旦的归撒旦
依据服务成本约束和经济原则 , 可将旅游产品供给地分为:旅游核心地、旅游边缘地、旅游卫星地 。 适合事业的按照事业办 , 适合产业的按照产业办 , 不能颠倒 , 事业与产业属性所要求的条件相距甚远 。
◆ 旅游核心地(一二线城市及四大城市群内)鼓励产业导向 , 集聚效应明显 , 有着不错的经济价值;
◆ 旅游卫星地(个别资源富集、禀赋优异) , 可以承接旅游核心地的游客扩散 。
◆ 旅游边缘地(其它地区)事业导向为主 , 社会效应明显 , 满足当地市民休闲;
【旅游业|重新定位旅游业,产业&事业之间该如何抉择?】以魏小安的观点做个结尾:旅游发展首先需要研究市场 , 其次要研究市场与产品的关系 , 建设一流的产品 , 第三需要上升到文化层面 , 有文采则行之久远 。 但说到根本 , 需要提升到哲学层面尤其经营的哲学、产品的哲学 , 最终落脚在美学和常识层面 , 这也是现在最大的短板 , 提升审美趣味和旅游常识 , 提高审美和经营常识水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