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缉令画像简单丑陋,为何还能抓到罪犯?官员:看最后那句话


古代通缉令画像简单丑陋,为何还能抓到罪犯?官员:看最后那句话


文章图片


古代通缉令画像简单丑陋,为何还能抓到罪犯?官员:看最后那句话


文章图片


古代通缉令画像简单丑陋,为何还能抓到罪犯?官员:看最后那句话


文章图片


古代通缉令画像简单丑陋,为何还能抓到罪犯?官员:看最后那句话



古时没有身份证 , 没有联网的个人信息大数据 , 仅凭一张简陋写意画像就能将通缉犯捉拿归案 。 连坐制度令人恐慌 , ‘‘大义灭亲’’竟是常事 , 那么 , 这画像究竟有何玄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唠一唠古代通缉令背后的真正奥秘!在古代社会 , 如果有人犯案潜逃 , 就会被官衙在公开场所张贴通缉令画像示众 , 然而这些画像重点不在写实 , 而是以突出犯人神态特点为主 , 这样一来就导致画像同真人实际长相有着极大的出入 , 但即使这样 , 办案人员照样可以将罪犯及时捉拿归案 , 那么在他们抓获罪犯的过程中 , 张贴画像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通缉令的最后那句“连坐”制服让逃犯无处遁形实际办案过程中 , 对案件破获起到决定作用的因素又有哪些呢?事实上在古代发布的通缉令之所以绘图潦草 , 是因为当时技术有限 , 因此只能在案发后极短时间内根据知情人士的描述派专人快速依据罪犯的显著外贸特征完成绘图 , 如果花费过多时间对其肖像精修细改 , 则会严重拖慢办案效率 , 甚至会给犯人充裕的潜逃时间 , 此外 , 在发布的通缉令上不仅会画出犯人的容貌 , 同时还会附有罪犯个人的关键信息 。 根据公示的这部分内容 , 和罪犯居住在同一区域的周边民众都会配合 , 以防被‘‘连坐’’ , 即一人犯案抓不到的话 , 邻里街坊都会受牵连 , 所以民众们会根据通缉令上的大致内容对疑似罪犯者进行积极举报 。 甚至形成的宁可错报也不会不报的情况 。

那么 , 官府在接受到民众举报时 , 若嫌疑犯们都可以证明自身清白 , 而真正的罪犯已经潜逃至远方又该怎么办呢?本地待不了 , 潜逃外地也会受限出行远方必备通行证 , 无证出境竟会被直接关押 , 犯案后潜逃远方竟是自投罗网 , 死路一条 , 古时候人们没有身份证 , 想要去远方不需要这些证件购票出行 ,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策马扬鞭 , 毫无限制的自由出行 。 一般来说 , 他们只被允许在自己常住地所在的县或州境内活动 , 一旦要出行或者要超出规定区域的地方 , 就需要当地官府部门申请名为‘‘路引’’的通行证 , 这种证明上会标明出行者的目的地以及通行证的生效期限 , 而一些罪犯在潜逃时 , 在被区域边界城门驻守的工作人员查验‘‘路引’’时 , 都无法提供这样的通行证明 。

因此罪犯们连被劝返的机会都没有 , 就会直接遭到关押 , 所以他们在犯案之后一般都不会冒险逃亡远方 , 因为一旦被查验‘‘路引’’就相当于自投罗网 , 这样一来 , 他们只能在有限的区域内潜逃 , 而这就缩小了办案人员的排查范围 , 此外 , 宵禁政策的实行也让罪犯们无处栖身 , 这是因为宵禁时间段内民众们不可自由出行活动 , 所以想要趁夜间偷偷住店的罪犯们 , 由于无法提供出行赶路证明 , 连客栈都不敢挣他这份钱 。 同时碍于上述所讲的连坐制度 , 给亲友们一万个胆也不会收留他们 , 如此一来 , 罪犯们只能在熟人往来的地段四处躲藏 , 就算四处席地休息 , 但一日三餐没保障 , 恐怕也维持不了多少时日就会遭人举报 , 被速速逮捕归案 。

有钱能使鬼推磨 , 举报有赏很难让人不动心 , 嫌疑者若无人担保则会成为重点怀疑对象 , 严加审问终可破案 。 再者说 , 为衙门举报罪犯可以得赏 , 因此凡是稍有线索的居民都会立即举报 , 从而获取官府给的赏金 , 虽然这样一来会使清白之人无辜入狱 , 导致屈打成招 , 冤假错案发生的概率大大提高 , 但不可否认这种方式同时也提高了破案的效率 。 在收到举报之后 , 衙门会派人迅速找到嫌疑犯 , 之后再让他们寻求身边亲信做担保人 。

一般来讲 , 如果嫌疑犯确实身背罪责 , 那么不论是亲戚朋友亦或是邻里街坊 , 都会出于自保心态 , 不想以包庇之罪成为从犯 。 因此都会拒绝做担保人 , 所以最终没有人做担保的嫌疑人就会被视为犯案可能性较大的对象 , 所以在关进大牢以后也会成为被重点调查和审讯的目标 。 一般情况下 , 罪犯必定会是这群嫌疑人中的某一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