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空间站已经建成 , 载人航天工程的下一步往哪走?多年前一位该工程的负责人就曾披露 , “中国载人月球探测研究是在研制建设近地空间站的同时
天宫空间站
一艘完整的载人登月飞船通常由两大部分组成 , 一部分是载人飞船 , 另一部分就是登月舱 。 早在两年前服务载人登月任务重达21.6吨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就曾搭乘长征5B遥一火箭成功实施了首飞任务 , 成功验证了近第二宇宙速度热流条件下再入大气层的隔热能力 , 以及基于群伞+气囊缓冲的无损着陆技术 , 还有基于自适应预测制导的高精度着陆技术 , 这艘飞船可以搭载3至4名航天员执行载人登月任务 , 如果用来执行近地轨道任务 , 航天员数量可以升至7人 。 张柏楠总师说 , 这艘飞船就相当于当年神舟一号的状态 。 也就是说 , 从那时开始 , 我们至少已经拥有了“半艘载人登月飞船” 。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
载人登月飞船的另一半 , 也就是登月舱呢?说实话 , 登月舱的信息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很少 , 直到今年央视才披露了部分内容 , 目前我们已经将载人登月舱的舱壁厚度做到了一毫米 , 设计师说 , 既要减重又要确保安全 , 确实是非常难 。 但好在天道酬勤 , 目前我们已经突破了大部分工程难题 。 再结合嫦娥探月工程中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连续三次成功登月的纪录 , 事实表明我们已经掌握了高可靠高安全的月面着陆技术 , 登月成功率高达100% , 其中嫦娥三号更是结束人类无人探测器盲降月球历史的探测器 , 我们自主创新了一套基于机器视觉理念的自主避障登月技术 , 这些着陆器能够在月面上空一百米处悬停 , 然后通过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对着陆区进行扫描 , 之后根据扫描信息快速决定着陆点 , 然后避障降落 , 这是我们保持高成功率的关键所在 。
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
运载火箭的运力有多大 , 航天舞台就有多大 。 即便我们掌握了载人登月飞船的全套技术 , 如果没有配套的火箭 , 一切都是空谈 。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 很多人以为长征九号就是载人登月火箭 , 但事实上并不是 , 如果用长征九号登月 , 它可以发射阿波罗式的载人登月飞船 , 也就是“载人飞船+登月舱的结合体” , 然而新世纪的载人登月不能再走半个世纪前的老路 , 需要从降低运营成本的角度出发设计新的登月方案 , 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载人月球探测的可持续发展 , 具体方法就是实现重复使用 。
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
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结构试制件
泵后摆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试车
载人飞船返回舱目前已经具备重复使用条件 , 登月舱也需要具备重复使用功能 , 后者可多次往返于月轨与月面 , 只需适时发射低成本货运飞船对登月舱进行燃料补加 , 即可实现重复使用功能 , 也就是说未来常态化发射的航天器就是载人飞船 , 也就无需地月转移轨道运力达50吨级的重型火箭 , “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因此应运而生 。
载人月球探测已经成为共识
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基于“芯级并联方案”采用三级半构型设计 , 火箭总长约90米 , 起飞级配置21台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 , 起飞推力约2600吨 , 具备27吨地月转移轨道运力 , 近地轨道构型可具备70吨级运力 , 能够胜任发射载人飞船往返于地月空间的任务 , 也可向月球轨道发射20吨级大型舱段 。
推荐阅读
- 神15发射: 为何有两个禁航区? 倾角变化: 神15飞船或采用新对接程序
- 超级黑科技,中国要在太空建立太阳能发电站,为地面供电!
-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载人登月,将在南极降落,登月方式堪称全球首次
- 未来探月计划干三件事:到月球找水、建月球科考站、建月球互联网
- 太壮观了!我国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动图欣赏,用手机也能拍出真我
- 1971年,苏联的飞船返回地球,打开舱门后发现,三名宇航员已经死亡了
- 盘点地球上十大危险禁地,有你敢去的吗
- 有了足够强大的火箭就能移民火星?你想得太简单了!
- 1971年,苏联的飞船返回地球,打开舱门后发现,三名宇航员已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