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能在轨6人,国际空间站却曾在轨13人,因此我们落后了?


“天宫”能在轨6人,国际空间站却曾在轨13人,因此我们落后了?


文章图片


“天宫”能在轨6人,国际空间站却曾在轨13人,因此我们落后了?


文章图片


“天宫”能在轨6人,国际空间站却曾在轨13人,因此我们落后了?


文章图片


“天宫”能在轨6人,国际空间站却曾在轨13人,因此我们落后了?


文章图片


“天宫”能在轨6人,国际空间站却曾在轨13人,因此我们落后了?


文章图片


根据此前《央视新闻》披露的消息来看 , 我们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运载火箭的组合体已被转移到了发射区 , 正在按计划进行发射前的功能检测、联合测试等工作 , 这意味着继神州十四号之后 , 神十五也即将出征 。

不过因为神州十四号的航天员还没有返航 , 因此在此次载人航天发射成功之后 , 我国的天宫空间站将首次出现6名航天员 。 且根据安排来看 , 这6名航天员会同时在“天宫”驻留5到10天 , 实现太空在轨轮换机制 。
新的成就自然会让国人感到自豪 , 但是也不免会让人产生新的思虑 , 既天宫空间站的容载量是否合适 。
要知道 , 太空中另一个空间站——国际空间站曾出现过同时容纳13人的情况 , 而天宫作为未来太空中可能唯一存在的空间站 , 为什么不能容纳比其更多的人呢?难道是因为我们的技术比他们落后吗?

中国的“天宫空间站”
要知道这个问题 , 先让我们一起对这两个空间站进行简要的了解 , 看看它们之间有何差异 。
首先来看天宫空间站 , 它是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三部分组成 , 运行在高度为340千米到450千米的轨道上 。
根据资料来看 , 天宫空间站的总质量在60吨到180吨左右 , 整体是“T字型”的 。 而该空间站的设计寿命约为十年 , 可以让3名航天员实现长期在轨生活 。 当换乘的时候 , 能临时容纳6名航天员一起工作 。

当然 , 在天宫工作不仅仅是搭建空间站 , 还有一些太空实验 , 而梦天实验舱和问天实验舱都是专门用来进行实验研究的场地 , 这之中会为航天员提供大量的专业设备 。
相较于早早进入太空的国家空间站 , 天宫空间站的正式入驻太空的时间比较晚 , 毕竟2021年4月末 , 天和核心舱才正式进入太空 。

垂垂老矣的“巨无霸”国际空间站
其次再来看看已经在太空中工作已久的“国际空间站” , 它是目前在轨运行的最大平台 。
从名字就能看出 , 这个空间站是由多个国家共同建造和使用的 , 当然主力还是美国和俄罗斯 。
作为一个“巨无霸” , 这家伙的重量可达400多吨 , 与天宫空间站有着巨大的差异 。 此外 , 国际空间站也是边住边修的 , 最初它也只能容纳3人 , 只不过在后续的扩建当中 , 可容载人数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

【“天宫”能在轨6人,国际空间站却曾在轨13人,因此我们落后了?】单以体型来说 , 天宫空间站在国际空间站面前显得十分迷你 , 同时 , 载量也远不及它 。
那么 , 为什么我们明明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 , 却只建了这么“小”的一个空间站呢?
为什么天宫的“容载量”这么小?
在这背后自然有多个原因 , 但绝对没有“科技落后”这一点 ,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说说 。
首先 , 中国天宫空间站的归属和国际空间站不同 。 天宫是咱们独立建造的 , 所以一般来说 , 只为中国服务 。

在这种情况下 , 它的容载量没必要弄得那么大 , 只要足够使用就够了 。 不像国际空间站 , 经常出现“争席位”的情况 。
比如说 , 当空间站在2010年实质完工后 , 美国的航天飞机又全部停飞 , 运输要靠俄罗斯的宇宙飞船 , NASA的工作受到限制 , 大多时候在空间站上只有大约两名美国宇航员 。
其次 ,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考虑与国家空间站不同 。
国际空间站主要考虑的是容量 , 毕竟要让十几个国家的宇航员都上去体验太空生活、进行实验 , 就必须要有足够大的地盘 。 而中国就没有这样的烦恼 , 所以我们更多时间考虑的是 , 怎么提高航天员的驻留适居性 。

要知道 , 如今航天员的出差之旅动辄就是半年起步 , 在这种情况下 , 为其提供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