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不该淡忘的名山古道——京西罗睺岭( 二 )



西峰岭一称来自于西峰寺 , 西峰寺是戒坛寺的下院 。 清末慈禧掌政时期 , 将帮助她完成“辛酉政变”的道光帝第六子恭亲王奕訢罢官 。 为躲避政治风雨 , 奕訢举家到戒坛寺避难 。 奕訢的官被罢了 , 但财富没有受到影响 。 在戒坛寺期间捐巨资修建罗汉堂、千佛阁等 。 在戒坛寺困难时期 , 捐己资为戒坛寺赎回庄户 , 购买地亩 。

时任戒坛寺住持为报答奕訢 , 将下院西峰寺赠予奕訢为他的“百年”安身之所 。 虽然奕訢最终没有葬在西峰寺 , 但在其四周竖立了多处“西峰岭园寝界桩” 。 当年竖立的界桩至今发现三处 , 其中西峰寺后山一处 , 罗睺岭隘口以南两处 。 猜测写地方史志的人 , 因为对当地历史缺少了解 , 所以依据西峰岭园寝界桩便错将罗睺岭误认为西峰岭 。

若如此 , 西峰岭界桩的南侧不足百米 , 还立有一戒坛寺界桩 , 作者不会将此认定为戒坛寺吧 。

从图中可以看出 , 西峰寺位于罗睺岭与龙山的夹缝中 。 它的东部是龙山由碑厥尖折而南向的龙身 , 西部是罗睺岭北部的一段山脉 。 如果要给西峰寺留一条山岭 , 那只有寺院背后的北部龙山与罗睺岭之间这一段 。
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中有千古名句 ,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岭是指横向延伸的一条山脉 , 这条山脉无论是东西向 , 还是南北向 , 大体成一条直线而不会出现转向为L形的 。 现存三处西峰岭园寝界桩 , 形成的是L形 。 西峰岭园寝界桩 , 表示奕訢的墓地地界 。 地界一般都会有四至 , 四至会形成一个大约成方形的地块 。 它不会只设西南界和北界 , 还应该有东界和东南界 。 无论以四至范围 , 还是现存的三处界桩 , 均不能成为确认西峰岭的依据 。
地方文史除区志记载错误外 , 在《京西进香古道》中也同时出现西峰岭和罗睺岭的记载 。 《京西进香古道》记“卢潭古道从秋坡村向西翻越罗睺岭 , 庞潭古道从岢萝坨村翻越西峰岭 , 就到了里十三地区” 。 事实上无论是所谓的“芦潭古道”、还是“庞潭古道” , 翻越的都是罗睺岭而不是西峰岭 。

罗睺岭的确存在两条古道遗迹 , 但两条古道间隔不过十余米距离 。 其中一条是从秋坡向西北翻上罗睺岭 , 这条古道在岭西一侧还保存一段不足百米的石漫路面 。

另一条是在隘口公路转弯的东北侧 , 向下至隧道口基本保存古道遗迹 。

古道中间有一座简易的过水涵洞 , 民间称为“甘石桥” 。

古道边的巨石上 , 有古人摩崖镌刻的“念佛”等文字 。 两条间隔十余米的古道在罗睺岭西侧并为一处 , 怎么可能一条称罗睺岭 , 另一条则成了西峰岭那 。
在秋坡罗睺岭古道的南部 , 还有一条土路 , 那是日本侵略时期所开的通行汽车的越岭土路 。 分析文史作者的心里 , 认为立有西峰岭界桩则属于西峰岭 。 那么在西峰岭界桩的南侧的这条路 , 则属于罗睺岭了 。 如果按地名说 , 这段山的确属于罗睺岭 。 这条古道的确连接南村 , 但它不是古道 , 而是日本人侵略的罪证 。 错将日本占领时期的土路视为古道 , 在京西不新鲜 。 日本人在永定河修的隧道 , 也曾经被当做古栈道赫然登载在刊物上 。
沈榜在《宛署杂记》中罗列名山六七十座 , 这样名山绝大多数在京西 。 而京西新版的《京西山水》 , 已经毫无延续 。 有历史才有深度 , 有历史才值得深挖 。 尤其是地方文史作者 , 应该多深入了解 , 不要轻易更改历史 。
古人吟咏罗睺岭的诗篇很多 , 从有记载的从明代到清代不下几时篇 。 清代从圣祖乾隆皇帝到满族诗人斌良 , 都曾经在走过罗睺岭时留下诗篇 。
明代“五世进士世家”文学家公鼐 , 曾作《度罗睺岭望潭柘道》诗:“一牗穿崖箭筈同 , 划开绝塞几时功?到来悬度山疑尽 , 转觉壶天路不穷 。 小息凉生飞瀑下 , 狂歌响动乱云中 。 经游四胜须臾事 , 蜡屐何当逊御风” 。
清乾隆皇帝二十九年御制《过罗睺岭》诗:“志乘称罗睺 , 其说引未发 。 村俗呼罗锅 , 久矣难究诘 。 或有谓为俚 , 改之曰罗葛 。 去初愈以远 , 偶过聊诠核 。 雨字出梵典 , 此云障持括 。 八部中之一 , 是为佛护法 。 化身巨且长 , 举手障日月 。 取以喻岭峻 , 孰云义不协?且在雨寺间 , 护法力应竭 。 清晨别潭柘 , 大幹盘窟屼 。 隆崇高凌云 , 朝阳出其肋 。 过岭见戒台 , 石栈片时达 。 坐精室阐义 , 提婆道饶舌” 。 《日下旧闻考》在诗后注“罗睺岭为驾临岫雲寺时毕路所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