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我们在观看一些海洋生物的视频或者图片时 , 可能会对一种奇特的现象所困扰 , 那就是作为海洋巨无霸、也是地球上体型最大动物-鲸鱼 , 它们的身上总会分布着一些密密麻麻的附着物 , 比如藤壶、鲸虱等 , 看到这样的图片时 , 有密集恐惧症的朋友估计会受不了 。 而作为同样体型也不小的鲨鱼来说 , 它们也是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之一 , 它们的身上就很少看到这样的附着物 , 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些附着物到底是什么东东 , 先拿藤壶说说 。 藤壶从生物学分类上看 , 隶属于节肢动物门无柄目甲壳纲藤壶科 , 它们的种类也比较多 , 在成年之后才会寄生到相对稳定的目标物体之上 , 而在此之前的幼体状态时 , 活动能力很强 , 在海水中自由运动 , 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得以“寄托”的对象 。 如果在个体成熟之前没有找到合适的目标 , 那么由于成长过程中外壳逐渐变硬 , 活动能力大打折扣 , 没有了被附着目标的支撑 , 个体随波逐流 , 很难再捕捉到食物 , 势必会被活活饿死 。
因此 , 在海洋中如果物体的表面较硬 , 或者褶皱较多 , 又或者被海水的冲击强度较小 , 那么就极有可能成为藤壶附着寄生的对象 , 比如船只的底部、礁石、海龟壳、鲸鱼体表等 。 其中 , 寄生在鲸鱼体表的藤壶 , 与寄生在船只底部和礁石上的种类不同 , 作用原理也有着一定的区别 , 其寄生过程更为复杂 , 这类藤壶人们将之称为“鲸藤壶” 。
鲸藤壶寄生在鲸鱼体表 , 总共可分为四步 。 第一步是幼体藤壶在海水中游动飘散时 , 如果有幸遇到鲸鱼 , 那么就会利用自己的触角 , 先抓住鲸鱼的皮肤 。 在实施这一步的过程中 , 由于触角的吸附能力非常有限 , 有很多藤壶在鲸鱼游动、海水拍击等作用下 , 会掉落下来 。 第二步是藤壶身体底部拥有吸盘的组织 , 利用吸盘进一步与鲸鱼皮肤紧紧相贴 , 这个时候掉下来的几率就大为减小了 。
第三步是分泌黏液 , 使吸盘黏附鲸鱼皮肤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 第四步 , 通过以上三步操作 , 藤壶就拥有了能在鲸鱼身体上长时间附着的资本 , 这最后一步就是藤壶在成长过程中 , 会将身体的一部分刺入鲸鱼的皮肤之内 , 然后再向外生长出四散开来的壁板 , 与鲸鱼皮肤下面的组织包裹在其中 , 相当于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与鲸鱼的皮肤组织牢牢地锁定住了 。 至此 , 即使鲸鱼再怎么游动、皮肤组织再怎么定期脱落更换 , 也极难再将藤壶甩掉了 。
鲸鱼体表常见的另外一种附着物-鲸虱 , 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端足目鲸虱科 , 其吸附原理就没有藤壶那么复杂了 , 主要过程就是充分利用口钳和肢节末端的尖锐倒钩 , 刺入鲸鱼的皮肤组织内实现固定 。 因为鲸虱没有吸盘、不会分泌黏液、也不具备“强悍”的内部卡死技能 , 只能依靠倒刺来实现固定 , 因此附着能力与藤壶相比差得很多 , 而且只能附着在鲸鱼体表褶皱较多的区别 , 比如眼睛、鼻孔、嘴部、鳍、生殖腔口等部位 。
基于以上的分析 , 藤壶、鲸虱所选择海洋生物作为寄生对象是有很大的倾向性的 , 比如体型较大的齿鲸和须鲸容易被附着 , 而同样是鲸鱼的一种、体型中等的海豚 , 身体表面也基本上看不到这些附着物 , 同样 , 作为海洋哺乳动物的鲨鱼 , 和海豚一样 , 身体也不“招”附着物 ,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鲨鱼的身体灵活程度较大 , 这也是体型较小的一个优势 , 在海水中游动的速度较快 , 从而身体表面被海水的冲击力度也相对更大 , 即使藤壶和鲸虱找到了它们 , 也很难在皮肤上附着 , 在进行下一步深入操作之前 , 已经基本上被海水冲击掉落了 。
二是鲨鱼的身型相对较小 , 鳍部在游动时 , 身体被鳍拍打到的占比 , 要比大型鲸鱼高出很多 , 在这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被附着的机会 。 三是鲨鱼的体表褶皱要比大型鲸鱼少 。 特别是鲨鱼的体表 , 含有“盾鳞”的结构 , 就像被精心打磨的砂纸一样 , 既粗糙又坚硬 , 这样的皮肤外表结构 , 既不利于藤壶吸盘、黏液的形成以及壁板的深入 , 也不利于鲸虱倒刺的进入 , 相当于一层保护层隔绝了这些附着物 。
推荐阅读
- 罕见的36张照片,黄鼠狼偷袭海鸥,大熊猫表演杂技,狮子捉长颈鹿
- 我们能联系到外星人吗?列举人类对外星人做出的举动,很了不起了
- 民间故事:男子偷皇冠珠子,卖给胡商,后来才知道是龙珠
- 50年后地球进入“水世界”,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更加艰难
- 再不看就晚了 欧洲西南最大山脉的冰川正在消失
- 欧洲|再不看就晚了 欧洲西南最大山脉的冰川正在消失
- 火星上有生命存在?隐藏在火星的地下?原来宇宙不只地球有生命
- 巴西海滩惊现神秘巨手,骨骼纤细有五指,专家:并不属于人类
- 声音有种“深邃感” 牛叫虎叫鲸鱼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