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孩子玩游戏充值3万余元,家长要求退款,游戏方称:免密支付不退


浙江杭州,孩子玩游戏充值3万余元,家长要求退款,游戏方称:免密支付不退


文章图片


浙江杭州,孩子玩游戏充值3万余元,家长要求退款,游戏方称:免密支付不退


浙江 , 杭州 。 一男子为了帮儿子打发无聊时光 , 多年以前就给儿子开通了周末游戏功能 。 这天男子突然看到一条充值提示 , 仔细一查 , 近一个月他的账户竟然充值了3万多元 。 男子要求退钱 , 游戏方称:免密支付不退 。


男子收到提示信息后觉得不可思议 , 和儿子核实后才知道 , 原来是自己家的孩子偷偷记住了他的密码 , 机灵的儿子发现有钱就能够买到虚拟装备 , 就经常充钱买起了装备 。
男子事后查阅充钱记录 , 发现儿子已经在近一个月时间里 , 陆陆续续充值多笔 , 少的几十元 , 多的几千元 , 累计已经花费了30000多元 。 男子表示 , 自己对此完全不知情 。
弄清事情的原因后 , 该男子赶紧联系游戏方 , 表示是十岁未成年的儿子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充的钱 , 要求退款 。 客服以该男子已开通免密支付为理由不予退款 。
未成年人玩游戏充值事件中 , 家长发现后要求退钱能否获得法律的支持呢?
《民法典》第二十条规定 , 八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 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他的民事法律行为 。 所以八周岁以下的儿童游戏充值的行为是无效的 , 充值金额将被无条件退还 。 本事件中的这位儿子已经十岁 , 不在此例 。

《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 , 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 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 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 , 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 , 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
在司法实践中 , 判断行为效力 ,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
1.未成年人充值行为与他的年龄智力是否相适应 。
本事件中男子的孩子十岁 , 对于大几百上千元并累计达到了30000多元这样的大额操作 , 显然属于超出十岁孩子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 若没有得到他的监护人同意追认的话 , 法律上依旧会被认定是无效行为 。
2.从法定代理人是否尽到监护职责和账户管理义务两方面来认定限制行为能力的人的充值行为的效力 。
本次事件中 , 男子是否尽到了对孩子的监护职责呢?

国新出发〔2021〕14号文规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满18周岁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线上游戏服务 。 并要求加强对提供线上游戏服务时段时长、规范付费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 对违规者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
这些条款是针对游戏方的要求 , 对监护人不形成约束力 。 但是这些条款保护未成年人的用意 , 和监护人保护未成年人是一致的 。 男子给儿子限定在周六周日开通线上游戏 , 男子对孩子的监护职责是基本到位的 。
本事件中 , 男子是否尽到了对自己账户的管理义务呢?
从事情的发展结果来看 , 男子无意中被儿子看到了登录密码 , 且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有所疏忽 , 对自己账户的情况没有实施有效监督 , 未能完全尽到对自己账户的管理义务 , 负有一定责任 。 但这些责任 , 不至于引起退赔结果的大变动 。
未成年人消费大额金钱 , 且未经过父母同意 , 可申请退还其超出年龄智力范围的充值金额 。 但在要求线上退款时 , 还需要证明:充值行为是孩子独立实施的 。 未成年人身份的确认是对方是否进行退款处理中最重要的一环 。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 只要该男子能够证明充值行为是孩子独立实施的 , 以自己监护人的身份 , 是可以获得全额或者大部分退款的 。 客服所说的已经开通了免密支付就退不成款 , 是不能作为不退款理由的 。
从这个事件给了我们启示:未成年人玩游戏时候的非理性消费 , 有可能会给普通家庭的财政状况造成一定影响 , 所以监护人在让孩子玩游戏的时候 , 要看好自己的账户 , 管好自己的密码 , 防止类似事情的发生 。
【浙江杭州,孩子玩游戏充值3万余元,家长要求退款,游戏方称:免密支付不退】假如你家有未成年的孩子 , 你会怎么办?欢迎一起讨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