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石兴邦先生的足迹:挖掘陕西省重大考古发现背后的故事


跟随石兴邦先生的足迹:挖掘陕西省重大考古发现背后的故事


文章图片


跟随石兴邦先生的足迹:挖掘陕西省重大考古发现背后的故事


文章图片

【跟随石兴邦先生的足迹:挖掘陕西省重大考古发现背后的故事】
跟随石兴邦先生的足迹:挖掘陕西省重大考古发现背后的故事


文章图片


跟随石兴邦先生的足迹:挖掘陕西省重大考古发现背后的故事


文章图片


跟随石兴邦先生的足迹:挖掘陕西省重大考古发现背后的故事


文章图片


跟随石兴邦先生的足迹:挖掘陕西省重大考古发现背后的故事


文章图片


跟随石兴邦先生的足迹:挖掘陕西省重大考古发现背后的故事


文章图片


跟随石兴邦先生的足迹:挖掘陕西省重大考古发现背后的故事


文章图片


石兴邦先生是中国最年长的考古学家 , 亲历了新中国考古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走向辉煌的完整历程 。 作为陕西考古行业的一面旗帜 , 他参与了这里几乎所有的重大考古发掘工作 , 他的一生与这片厚重的土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2022年10月21日16时45分 , 石兴邦先生逝世 , 享年100岁 。 最近一段时间 , 我反复阅读《叩访远古的村庄——石兴邦口述考古》 , 对石兴邦先生的成长环境、求学过程和工作经历有了一定的了解 。 其中 , 他讲述了陕西省几次重大考古发现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 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

1.半坡遗址:发掘中的悲惨故事
1953年 , 石兴邦和吴懿祚沿着浐河和灞河 , 发现西安东郊电厂的基建区有许多“上三代”的建筑和墓葬 。 有一天中午 , 经过一道断崖 , 他看到很多器物的陶片 , 发现了著名的半坡遗址 。
1954年秋至1957年夏 , 在石兴邦的带领之下 , 中科院考古所对半坡遗址进行五次考古发掘 。 经过三年的工作 , 采用全方位探测和全范围揭露的新方法 , 第一次发掘出来比较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

1955年5月初 , 石兴邦在整理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 , 当地人却在半坡遗址周围修路取土 。 他闻讯赶到 , 吃了一大惊 , 挖出来的土里有零星的陶器和残断的人骨 。
当时 , 必须配合地方基建工程 , 为即将来临的“大跃进”服务 , 根本无法制止这种施工的行为 。 最后 , 半坡遗址墓葬区的大约三分之二部分被破坏 。 如今 , 参观西安半坡博物馆 , 这里只有居住区 , 无法看到墓葬区 。 我们只能通过装箱提取的墓葬标本 , 感受半坡遗址墓葬区的震撼景象 。

2.周原遗址:中科院插手地方工作
1958年 , 陕西考古所成立 , 石兴邦从中科院调到陕西考古所工作 , 成为单位名义上的副所长 , 并且负责这里的实际工作 。 当时 , 他在宝鸡市周原遗址开辟工作站点 , 将这里确定为未来考古发掘的重点区域 。
周原遗址位于宝鸡市扶风县和岐山县一带 , 为周人早期的聚居地 , 被誉为“青铜器之乡” 。 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8年)以来 , 周原遗址就开始出土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 著名的毛公鼎、大克鼎、小克鼎等青铜器均出土于此地 。

到了60年代初 , 中科院的夏鼐所长来陕西之际 , 石兴邦向他汇报了周原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 。 当时 , 夏鼐先生希望中科院考古所也能够参与这里的工作 , 石兴邦却表达了不同的意见 , 不愿意中科院插手周原考古 。
夏鼐先生和石兴邦先生为了这个地盘分配的问题争来争去 。 最后 , 还是石兴邦妥协 , 让中科院来工作 。 但是 , 他坚决反对两个考古所合在一起做 , 同意以代家沟为分界线 , 以东让中科院考古所做 , 以西由陕西考古所来做 。 如今 , 在周原遗址上 , 出现两家文博单位 , 分别是宝鸡市周原博物馆和岐山县周原博物馆 。

3.杨家湾汉墓:没有资金 , 放下不干
在文化大革命的中期 , 文物局收考古所编入文管会 , 石兴邦又可以负责几个重要的考古发掘项目 。 在“评法批儒”的时候 , 在汉高祖长陵发掘了一些“法家”的墓葬 。 当时 , 在长陵东边的杨家湾村 , 发现了一批“三千人马”的陶俑 。 1970年至1976年之间 , 石兴邦负责旁边大墓的发掘 , 此墓被称为“杨家湾汉墓” 。这里位于长陵的陪葬墓区范围内 , 根据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记载推测 , 西汉初年名将周勃与周亚夫父子的墓葬坐落于此 。 相传 , 杨家湾汉墓就是周勃或者周亚夫的墓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