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宇航技术总监史晓宁:探索适合我国市场的民营航天路线 | WISE2022 新经济之王大会( 三 )


下面说一下“力箭一号”的创新之道 。
第一个就是技术创新 , 我们是通过技术创新在可靠性和成本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 , 像刚才说的10余项的创新的技术 , 包括国内的首次 , 通过技术创新我们实现了三个方面提升 。
一个是运载系数的提升 , 运载系数超过1% , 也是国内固体火箭最高 , 将固体火箭的运载能力超过了一吨 , 突破了我们国内的固体火箭运载能力的极限 。 第二个就是发热成本 , 目前我们可以把发热成本降低至1万美元 , 尽量的和美国SpaceX进行竞争 。
下面第二方面就是混合所有制在我们研制模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众所周知航天有它的行业特殊性 , 基本上航天发射还是国家和政府主导的 。 所以纯的商业模式目前来看做大的火箭 , 包括一些重型的火箭、一些大的航天发射项目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困难 。 我们是采用科学院混合所有制的一个体制 , 科学院提供了很多的技术包括这个项目的一些支持 , 在整个研制过程中也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下面第三个方面 , 我们也是在“力箭一号”的研制过程中 , 采用了研制模式的创新我们一改原来的分系统向单机的研制模式 , 提出面向单机的总体金融优化模式 。 将研制周期从原来的十年缩短为3年 , 这也是我们目前固体火箭最短的研制周期 。
下面一个方面我们生产模式的创新 , 我们提出了去任务化的总装集成测试 , 为了后续大批量的火箭生产提供了一种集成式的AIT的模式 , 这也是参考了猎鹰火箭 , 包括空客的一些生产线这也是引入了一些工业化的一些生产技术 。
所以纵观我们“力箭一号”的研制模式 , 我们引入了很多包括工业化、其他行业一些新式的生产模式、产品模式、技术模式 , 在整个研制过程中大量采用了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 , 将火箭的整个性能进行大幅度的提高 。
下面分享一下第三方面的内容 , 我主要是从个人的观点谈一下中国商业航天的未来 。
首先第一个就是我觉得中国的商业航天未来可期 , 首先的一个观点就是卫星的轨道和频率目前是竞争很激烈的 , 因为SpaceX提出了大量的星链 , 组网发射 , 包括12000颗卫星的发射 , 都对卫星的轨道和频率产生了很大的压倒式的一个竞争 。
所以我们急需要通过大型运载火箭的发射 , 包括大型空间任务的发射来竞争 , 抢占空间的轨道和资源 。
第二个方面就是目前低轨卫星市场呈爆炸式的一个增长 , 因为现在小卫星都是采用这种卫星小型化低成本 , 一个方面需要大量的组网发射 , 另外在轨的时间会尽量的短 , 然后需要大量的补网 。
所以从目前的发射趋势来看 , 因为小卫星的发射对后续的低轨卫星组网 , 对后续的5G兼容到6G的融合 , 是主要的一个趋势 。 因为现在通信行业也是快速的发展 , 从最早的3G的图像到4G的视频到目前5g的万物互联 , 到后续的6G都需要低轨星座的一个支持 。 所以这也是商业航天发展很大的应用需求 。
下一个方面就是技术发展向智能化低成本快速响应发展 , 这个也是目前商业航天都提出包括SpaceX是一个先驱 , 他提出很多新的技术 , 包括低成本重复使用的火箭 , 包括目前很多行业都提出故障诊断是人工智能 。
因为火箭是一个很智能的产品 , 所以很好的可以和大数据人工智能进行融合 , 后面随着技术创新 , 更多创新的技术创新的模式引入到航天的产业中来促进了商业航天的发展 。
我的分享就这么多 , 感谢各位同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