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原因让「双壳贝类·明」活了507年还没有自然死亡


什么样的原因让「双壳贝类·明」活了507年还没有自然死亡


文章图片


什么样的原因让「双壳贝类·明」活了507年还没有自然死亡


文章图片


什么样的原因让「双壳贝类·明」活了507年还没有自然死亡


文章图片


什么样的原因让「双壳贝类·明」活了507年还没有自然死亡


文章图片


什么样的原因让「双壳贝类·明」活了507年还没有自然死亡


文章图片


什么样的原因让「双壳贝类·明」活了507年还没有自然死亡


文章图片


什么样的原因让「双壳贝类·明」活了507年还没有自然死亡



作者:@太空生物学·黄媂

编辑:@外空生物学·黄姤
目前已知最长寿的一只蛤蜊 , 它的寿命达到了507年 , 然而这只蛤蜊活体在非自然的情况下死亡了 , 因为它为科学“献身”了 , 也许长寿的秘诀就藏在硬壳的背后 。


图源:Pexels|图解:蛤蜊
年龄是如何被确定的?双壳类动物是一种生活在海洋、湖泊、河流等水域中的贝类动物 , 这类动物特点就是有一对相连的壳 , 例如蛤蜊、牡蛎、扇贝和砗磲都是属于此类物种 。一只年龄有507岁的蛤蜊 , 这个岁数的数值是研究人员通过「硬化年代学」的方法测定出来的 , 利用这个方法对蛤蜊进行年龄测定 ,就可以得到它准确的出生年份 。
「硬化年代学」这种测定方法 , 就是利用贝类生物坚硬的外壳 , 就可以得追溯到它们出生的年代 。 这个测定方法仿效的是「树轮年代学」 , 测算树木的年龄是通过树木的年轮从而测定出年代的方法 。

图源:Pixabay|图解:树木的年轮 , 一圈代表1年
基于水温、食物资源缺乏又或者是季节性变化的原因 , 双壳类动物会在贝壳上以每年作为单位的形式生长出一条粗幼不一的生长线 。
由于蛤蜊在活着的时候每年都有生长线重叠 , 因此就可以利用它们贝壳上的生长线来追溯它们出生和死亡的时间 。 目前追溯到生长线年代最久远的蛤蜊贝壳出生的年代为公元649年 。

图源:Pixabay|图解:双壳类动物的壳上每年会形成粗细不一的生长线
通过「硬化年代学」的方法目前发现了寿命最长的蛤蜊 , 名字叫做「明」 。 事实上 , 「明」是一只北极蛤 , 它们是生活在北大西洋两侧的大陆架上的物种 , 这种北极蛤喜欢栖息在海水温度较低的水域 , 一般海水温度超过16℃的水域是很难见到它们的踪影 。
自从这只寿命为507岁的北极蛤被发现之后 , 一些媒体将它称为软体动物「明」 , 因为它出生的年代是在1499年 , 这个时间段对应的是中国明朝 。
刚开始发现这只北极蛤「明」的时候 , 它与其他蛤蜊一样在冰冷的海水中浸泡静观岁月的更迭 , 它亲身经历了小冰期直到冰期的结束 , “目睹”了冰岛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间从无人问津的乡村发展到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 同时也见证了科学的崛起 , 直到研究人员在2006年为了从它的身上提取历史信息从而做出了让“明”为科学“献身”的决择 。
因为硬化年代学这个方法是需要得到壳的横截面 , 然而横截面唯一获取的方法就是要将壳里面的软体组织去除掉 , 就这样「明」就为科学“献身”了 , 最终鉴定出「明」的确切年龄为507岁 , 「明」的软体组织和剩余的贝壳被一起埋葬于海底 , 正所谓:【生于大海 , 终于大海 。 】

图源:Pixabay|图解:北极蛤
群体双壳类的动物也许是地球上寿命最长的生物 , 有些双壳类的物种能够存活100多年 , 例如:
  • 活了190年的珍珠贻贝;
  • 活了168年的太平洋潜泥蛤;
虽然巨型深海牡蛎的壳并没有粗幼的生长线 , 不过通过放射性碳的测算方法可以测算出有些牡蛎的年龄达到了500年以上 , 但是这种测算方法存在一定的误差 。

图源:colorhub|图解:珍珠贻贝

蛤蜊寿命如此之长的秘密长寿一直是科学的未解之谜 , 关于长寿的现象有很多种解释 , 不过每一种解释都为长寿的秘诀提供了线索 , 科学家在研究长寿的过程当中发现了一些动物拥有避开衰老的方法 , 这些动物有双壳贝类、水母、管虫、龟类和鲨鱼等等 。 或许了解这些生物的长寿秘诀 , 能够引导科学家研究出让人类延长生命的方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