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国内科研团队实验验证:“奥密克戎”致病力已大幅降低】

文章图片

Omicron的肺毒性下降早就被多方面证实了 , 这也是为什么确诊病例只在感染者十分之一甚至不到的情况 , Omicron的肺炎症状并不明显 。
对于Omicron的致病力研究 , 现在关注的热点已经不仅仅在嗜肺性上了 , 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 ,
屡次感染新冠以后 , 很多人并没有获得预期应有的对抗Omicron的免疫力和足量抗体 , 反而身体的免疫功能逐渐下降 。
早在今年2月 , Nature上有一篇挺受关注的文章 , 讲的是:
新冠病毒的进化增强了对固有免疫系统的抑制 , 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 。
这篇文章研究的是B.1.1.7这个毒株 , 发现其对固有免疫反应也进化出抑制能力来 。
这是比较重要的一点 。
身体的免疫系统粗略可分为两类:
固有免疫:以巨噬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组成的无差别攻击防线 , 对于病毒、细菌等多种病原体都有杀伤力 。 他们是我们对抗外界感染的首要屏障 , 也是最重要的屏障 。
特异性免疫:以B、T细胞等组成的能够特异性识别特定病原体 , 产生特异性抗体并具有一定记忆能力(长久抵抗力)的免疫能力 , 是机体的第二道免疫屏障 。
一般来说 , 机体通过第一道屏障 , 识别了病毒等抗原以后 , 会激活第二道屏障 , 以此产生抗体 , 来针对性对抗感染 。
以往研究Omicron , 我们更加关注其对特异性免疫 , 特别是T细胞的功能的影响 , 因为T细胞是特异性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 。
但一般病毒感染 , 会首先激活固有免疫 , 产生大量干扰素等细胞因子 , 让病毒载量下降 , 再激活特异性免疫 , 产生抗体来进一步对抗感染 。
所以 , 病毒进入身体 , 首先把病毒压下去的是第一道屏障 , 然后激活第二道屏障 , 淋巴细胞大量增殖 。
第一道防线是第二道防线的基础 。
但这篇研究发现 , B.1.1.7这个毒株 , 可以通过上调特定基因的表达 , 抑制机体第一道免疫屏障的功能 , 特别是β干扰素的下降 。
干扰素是身体对抗病毒感染的主要对抗因子 , 对病毒具有杀伤作用 。 干扰素的下降 , 会导致病毒复制不受抑制 , 病毒载量增加 。 而更加重要的是 , 这种抑制还会通过对TBK1、IRF3这两个关键信号分子的下调抑制 ,
导致下游更广泛的炎症及免疫信号被抑制 。 所带来的结果是固有免疫主要的效应信号下调 , 也就是说 , 病毒给第一道防线来了个无差别的攻击 。 TBK1、IRF3等信号分子下游控制着众多炎症因子的表达 , 这些因子也担负着对抗外界感染的功能 。
因此 , 这项研究也提示:
感染了Omicrion以后 , 固有免疫的抑制 , 不仅仅会导致病毒复制的增强 , 还可能导致各种机会感染多发(例如细菌感染) 。
这可能也是感染Omicron以后 , 高烧不断、各类感冒症状骤起骤发的原因——因为固有免疫功能紊乱以后 , 病毒及其他机会感染的病原体都可能导致感染 , 进而引起发热、咳嗽等上感症状 。
好在目前从临床看来 , 这类症状的持续时间比较短 , 一周左右的时间基本可以逐渐痊愈 。
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是 , 感染Omicron以后 , 甚至多次感染后 , 包括固有免疫在内的机体免疫屏障是否会发生长时间的抑制或改变 。
对于不存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来说 , 肺部症状可能并不是我们需要太过担心的 。
但如果其对免疫系统的攻击导致长时间的免疫抑制 , 则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后期的康复和自我监测 。
总的来说 , 在逐步放松管控的阶段 , 感染人群的扩大可能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 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 ,
相反 , 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 , 增强自身免疫力 , 加强防护 , 是我们在放松管控时期重要的自我保护手段 。
所以 , 还是建议大家 , 在逐步放松的阶段 , 积极进行有氧和无氧锻炼 , 增强心肺功能储备 , 饮食上注意均衡和足量维生素的摄入 , 同时接种疫苗 。
推荐阅读
- 科学家首次在量子计算机中重现可穿越的虫洞!
-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韩版载人航天计划来了,网友的看法亮了
- 苏联挖穿地球计划,为啥停在了12262m?其中到底有何猫腻?
- 6名航天员太空会师,最小年龄44岁,空间站里为啥没有年轻人?
- 随着世界上第一家外星旅行社的成立,你现在可以去太空度假了
- 太空中飞船是如何获得驱动力的?我们的空间站有能力飞到月球吗?
- 神舟15号航天员名单已确定,邓清明坚守24年,终于“圆梦太空”
- 2003年,杨利伟在太空听到诡异的“敲门声”,13年后谜底才被揭开
- 神舟十五号发射与空间站对接后,神十四能留一名航天员在天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