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22年11月29日夜 , 长征2F火箭载着神舟十五号飞船和三名航天员飞向天宫空间站 。 第二天一大早 , 中国航天“最老乘组”与守候在空间站的“最忙乘组”胜利会师 , 开启为期半年的太空之旅 。
神舟十四、十五航天员天宫会师
费俊龙今年57岁 , 邓清明56岁 , 两人都是航天员大队第一批航天员 , 张陆46岁 , 是第二批航天员 , 三人平均年龄超过53周岁 , 称其“最老乘组”当之无愧 。 但老将们飞去空间站并不是上“老年大学” , 唱唱歌写写字那只是业余爱好 , 他们做的工作比起年轻人来却一点儿也不轻松 , 在半年时间里航天员们要操作15个科学机柜和数十个舱外载荷平台 , 做超过40项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
有小伙伴问:空间站高端大气上档次 , 太空科学实验与我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航天员会不会在太空发明一些方便在地球上使用的产品呢?
这是一个很好并且很有趣的问题 , 简单地说 , 空间站实验大多涉及前沿科学成果 , 我们通常不会直接用到 , 但今天司空见惯的许多东西却与多年以来太空探索密切相关 。
配方奶粉用的就是航天科技
许多孩子从出生起就喝婴儿配方奶粉 , 这东西营养丰富 , 冲调方便 , 深受许多年轻父母和宝宝的欢迎 。 配方奶粉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ARA(花生四烯酸)最早就是为了宇航员在太空长期生活而开发的膳食补充剂 , 这两种脂肪酸也存在于人乳中 , 据说对大脑发育非常重要 , 可以为宇航员补充营养 。
另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是尿不湿 , 这东西对于奶爸们来说简直就是最伟大的发明——因为他们再也不用被迫洗一大堆尿布了 。
尿不湿吸水力强大
尿不湿超级吸水 , 并且透气不潮 , 很适合婴儿娇嫩的屁屁 。 把它做成小小的薄片就是卫生巾 。 能做到吸水又不潮湿 , 是因为其夹层里添加了一种名为“聚丙烯酸钠”的超吸水性树脂(SAP)能吸收和蓄积自身重量几十上百倍的水 , 树脂吸水后变成凝胶状 , 从而“锁”住水分 。
SAP并不是专为载人航天而发明 , 它最开始应用于土壤保水 , 但却为早期宇航员消除了尴尬 。 五六十年代 , 美苏宇航员经常被迫尿在航天服里 , 这会导致皮疹 。 后来参与NASA宇航服设计的唐鑫源先生把SAP填充到宇航服夹层中 , 解决了大问题 。 直到今天 , 航天员从空间站出舱行走前依旧会穿上尿不湿 。
宇航员出舱要穿纸尿裤
除了婴儿用品 , 我们日常使用的水过滤器、空气净化器和便携式吸尘器也与太空飞行有关 。
为了支持宇航员在空间站长期生活 , 科学家需要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乙烯等有害气体过滤掉 , 同时把人体皮肤和呼吸排出的水蒸气分离出来再生利用 。 航天器是一个全封闭的系统 , 空气和水的消毒和循环利用不能使用氯等有毒材料 , 因此诞生了许多再生生保新技术 。 多年以来 , 原本为空间站生命保障而设计的设备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
净化水系统
早期遥感卫星拍摄地面照片后 , 需要把胶卷密封在一个耐高温的罐子里扔回地面 , 罐子穿越大气层后释放降落伞 , 再由军方出动飞机或船去找 。 这样做一方面可能丢失胶卷 , 并且时效性也差 , 轨道低导致卫星寿命短暂 , 胶卷和罐子的携带数量也有限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 科学家尝试将CCD技术应用到卫星上 , 由此发展出的CMOS图像传感器今天已经广泛应用于数码相机 , 你的手机里就安装了好几颗这样的光学照相原件 。
CMOS图像传感器
除了数码相机 , 我们平时用到的蓝牙耳机、电脑鼠标、嵌入式网络、红外测温仪等电子产品 , 它们早期也是为了太空旅行而开发 , 或者部分使用了空间技术成果 。 记忆海绵当初是载人飞船座椅的材料 , 以便在起飞和降落阶段为航天员提供更多的保护 , 今天 , 它成为枕头的填充物 。 太空热环境非常极端 , 朝向太阳的一面温度超过摄氏100度 , 背阴面又低于摄氏零下100度 , 科学家发明了镀铝聚酯薄膜为航天器和宇航员保温 , 今天这种既轻又保暖的“太空毯”成为露营者的好帮手 。
推荐阅读
- 牛!56岁上太空!航天员在太空生病怎么办?
- 学习强国:太空三人行,上限2分,12月底截止,答题火箭有上限
- 国内科研团队实验验证:“奥密克戎”致病力已大幅降低
- 科学家首次在量子计算机中重现可穿越的虫洞!
-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韩版载人航天计划来了,网友的看法亮了
- 苏联挖穿地球计划,为啥停在了12262m?其中到底有何猫腻?
- 6名航天员太空会师,最小年龄44岁,空间站里为啥没有年轻人?
- 随着世界上第一家外星旅行社的成立,你现在可以去太空度假了
- 太空中飞船是如何获得驱动力的?我们的空间站有能力飞到月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