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 , 说80亿人可能都不够延续文明的原因 , 其实是因为人口数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 只是影响文明发展的很小一个因素 , 重点在于这个数量里面究竟有多少是能够创造价值的人 。
如果有一天发生天灾 , 所有现代产物全被消灭 , 就连地球人口也消灭了一大半 , 那么你能保证剩下的人能够将文明恢复到灾前水平吗?
灾后重建文明需要多个“有知识和智慧”的个体参与 , 而且人类很可能要从农业社会重新开始 , 然后重建工业社会 , 这需要漫长的时间 。 而当人类文明被重建之后 , 要持续延续下去 , 又需要大量的智慧型人口基数 。
文明的重建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
若是当灾难过去 , 剩下的人都是此前做过重复工作 , 鲜少进行思考的人 , 那么文明势必会退化 , 最终甚至会消亡 。
说到这儿 , 还有一个会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概念需要引入 , 那就是“孤岛效应” 。
孤岛效应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孤岛效应又可以称为孤岛现象 , 它其实最初是物理学当中的一个用词 , 具体指的是 , 在某个区域当中 , 有电流通路存在却无电流通过的现象 。 如今的许多光伏电站 , 还会特别关注孤岛效应所带来的影响 。
不过 , 当我们将其用来描述文明的时候 , 你就可以将“孤岛效应”直接从字面理解 。 简言之 , 就是再发达的文明如果被困在孤岛之上 , 不与外界进行交流 , 那么这个文明都会渐渐被孤岛效应扼杀 。
孤岛效应或会导致文明的覆灭
最典型的 , 就是曾发生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上的情况 , 这个小岛最初与澳洲大陆是相连的 。 可是在冰河期过去之后 , 二者连接的部位便渐渐分离 。 在这种情况下 , 岛上的土著居民就陷入了“孤岛” , 毕竟他们没有能力靠自己跨越海峡 。
由于不缺什么物资 , 岛上的人就按照原始的生活方式活着 , 按理来说 , 这应该是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真实写照 。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 人类的文明开始退化 。 简单来说 , 他们制造复杂工具的能力渐渐丢失了 , 开始依赖于更简单的石头或者木棍 。
人类文明退化后开始依赖更简单的工具
根据后来到这里的欧洲殖民者描述 , 他们初见这些土著人的时候 , 就觉得这些人是猿猴到人类的“过渡品种” , 落后的程度超乎了人们的想象 。 至于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 大家将其归结为“孤岛效应” 。
首先是当地的土著人口基数太少 , 导致他们与澳洲大陆分离的时候 , 没有足够的人口来进行技术和文明的传承 。
其次就是长时间不与外界交流 , 过着一成不变、吃穿不愁的生活 , 在这种情况下 , “不进则退”的文明就会慢慢失去活力 , 最终完全退化 。 而人类 , 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 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像“猿人祖先” 。
最终回到猿人时代?
实际上 , 除了在塔斯马尼亚岛上有着明显的孤岛效应以外 , 近代中国也受到了孤岛效应的影响 。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 就为自己营造出了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 , 而我们还在原地踏步的时候 , 西方文明早已突飞猛进的发展了 , 直到他们用枪炮打开大门 , 才将人们从安逸的美梦中唤醒 。
此外 , 按照费米悖论 , 我们早该寻找到外星人了 ,可是至今都没有动静 , 这就说明 , 地球可能也是宇宙文明的一个“孤岛” , 在这之上 , 人类文明的诞生和消失 , 都不会让有“别人”注意到 。 而在“孤岛效应”的作用下 , 文明陨灭可能也是人类不得不面临的结局 。
宇宙文明等级
值得一提的是 , 除了孤岛效应会影响人类文明发展以外 , 还有人觉得文明消亡与多重因素有关 , 人类只是其中一个因素罢了 。
人类文明或许在自己走向瓦解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自己所著的《历史研究》一书当中 , 具体描述了全球28个文明的兴衰史 。 最终发现 , 这些文明的衰落是多重因素共同造成的 , 它们是在时间流逝的过程中自己缓慢“瓦解”的 。
这之中包括气候变化、环境剧变、资源匮乏、土地争端等等 , 总之多重因素加在一起总是能让文明进入“内耗” 。
环境剧变也会促使内耗
【80亿人口,能够保证文明的延续吗?孤岛效应或正在扼杀人类文明】毕竟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 , 才能让文明保持活力、不断发展 , 在动荡之中 , 文明又要如何保持并开出漂亮的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