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东北妈妈捡到聋哑弃婴,靠卖馒头供他学舞,成才后亲妈找上门( 二 )


早些时候 , 应当是孩子生母的女人在电话亭打完电话 , 就以要去洗手间为借口 , 嘱托老太太帮她照看孩子 。
谁知老太太等候良久 , 她却一去不回 , 而等不回母亲的婴儿仿佛是已经感受到了自己的命运 , 怎么哄也哄不住 , 这才有了赵丹看到的场面 。
听着围观群众的议论纷纷 , 赵丹也进退两难地看着怀里的婴儿 。 这时候她才发现孩子的襁褓中还藏了一张纸条 。
纸条上的字迹无奈又无情:“宝宝身患疾病 , 实在无力医治 , 希望好心人能伸出援手 , 将宝宝送到福利院或收养 , 本人万分感谢 。 ”

天性善良的赵丹舍不得再让孩子躺在寒风中哭泣 , 可是她自己的家庭也并不富裕 , 还已经有了一个女儿 。
这个孩子又是残疾儿童 , 这无疑是给小小家庭添了负担 。
思前想后 , 望着孩子那澄澈的眼睛 , 想起他被自己一碰就笑的可爱情状 , 赵丹下定决心 , 带走了孩子 。
果然 , 丈夫并不想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孩子 , 但在妻子的坚持下也勉强妥协了 , 只是时不时会埋怨两句 , 并不喜欢这个“意外” 。
开朗宽容的赵丹也不计较丈夫的态度 , 所幸自己的母亲大力支持自己的决定 , 还同赵丹一起为孩子取了个有意义又好听的名字——秋捡 。

就这样 , 这个来自秋天的可怜孩子 , 遇见了给他一切关心爱护的母亲 , 也有了一个新的家庭 。
为养子毅然离婚
带回秋捡之后 , 赵丹心疼于他的遭遇 , 将大部分的心思都放在了他身上 。
秋捡是因为出生就是聋哑遭到抛弃的 , 为了给秋捡治病 , 赵丹不再跟着丈夫成天跑长途 , 而是带着秋捡数次求医 。
一边是孩子治病的开销越来越大 , 一边是丈夫的不理解和威胁 , 赵丹身心俱疲 , 但并未放弃 。
直到自家载客的长途车报废 , 赵丹的丈夫终于忍受不了妻子对养子的无限付出 , 在又一次激烈的争吵中提出离婚 。

他本以为这一回妻子总该放弃了 , 却不料赵丹认准了理便绝不回头!
她义正词严地告诉丈夫 , 孩子是自己捡回来的 , 自己便不能再将他抛弃第二次 , 如果给不了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 她至少要给他一个不离不弃的母亲!
说完这番话后 , 赵丹没有再眷恋 , 干脆利落地办了离婚手续 。
带着秋捡和女儿回到娘家的赵丹 , 生活骤然艰难了起来 , 但是她并没有放弃给孩子治病的心思 。
赵丹的母亲也是个十分善良的老太太 , 听了女儿的想法 , 如同支持女儿养秋捡那样 , 她也鼓励女儿带着秋捡去更好的地方治病 。
母女两人为此不但将心爱的首饰都卖掉 , 还找熟人借了不少钱 , 好不容易将钱凑足之后 , 赵丹便带着苦命的小秋捡踏上了北京寻医之路 。

这一路 , 母子依然是四处碰壁 , 更令赵丹绝望的是 , 花光了看病的钱 , 最后她换来的仍然是专家的摇头:
“你的孩子听力损伤得太严重了 , 即便是做了手术也很难恢复 。 ”
专家们的话让赵丹的心都要裂开了 , 心灰意冷的她绝望地带着秋捡走在首都的街头 , 不知不觉母子俩便走到了热闹的广场上 。
懂事的小秋捡尚不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什么 , 但他已经学会了安慰爱护自己的妈妈 。
为了哄妈妈开心 , 小秋捡带着孩童的天真稚气 , 学着广场上跳舞的人群扭动起来 。
年幼的他这时候已经初步显露了自己对于舞蹈的天分 , 只是短短一瞥 , 竟然学得有模有样 。

但那时候的赵丹并没有注意 , 只是望着秋捡抹了抹眼睛 , 终于振作起来 , 带着孩子回家 。
就算孩子聋哑一辈子 , 她也要将孩子抚养大!赵丹这样想着 。
机缘巧合发现养子天赋
尽管求医失败 , 但一家人在一起 , 日子也过得幸福快乐 , 很快小秋捡就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纪 。
那时赵丹的妈妈还开着一家小幼儿园 , 顺理成章地 , 秋捡进了姥姥的幼儿园上学 。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一个听障儿童的苦楚 。
在幼儿园里 , 小孩子们天真懵懂 , 抱着有趣的心态常常学着秋捡去比画 , 把这当成一个好玩的游戏 。

这下 , 他们的家长可不乐意了 , 纷纷认为自己的孩子跟小秋捡待在一起被带坏了 , 怕自己的孩子在学说话的关键时期受到这个聋哑孩子的影响 。
于是家长们强烈要求小秋捡退学 , 否则就要让自己的孩子也离开 。
为了自家孩子的未来着想无可厚非 , 可这样的要求实在让赵丹的母亲感到为难 。

推荐阅读